《寻访千利休》观后感
作者:暮初
俗话说,性格决定人生。由此推想,千利休的悲剧人生与他的性格可能不无关系。但从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来看,与其说是性格决定了千里休的人生,还不如说千里休悟道后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他的价值取舍,包括对于生死的取舍态度。
影片从千利休被迫切腹自杀那一天的自我心境开始叙述,以倒叙手法集中展现了他死前波澜起伏的二十年间人生经历。揭示了千里休那种除了真切的美,从不屈服于世间任何事物和威权的傲气。
整个影片聚焦于日本战国时代那一片天下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的权力征服欲与千里休藐视威权的之间无形对垒。
当然,电影名《寻访千利休》的中文翻译有误。日语原文是利休にたずねよ,它的本意并不是以千里休这个人作为寻访对象,而是以千里休为聚焦方向,寻访千里休那无限深奥和宁静如渊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以和、敬、清、寂为核心的禅意境界。
因此,翻译成问道利休更加贴切。也就是说,是向利休请教,以求客观地展现他对于美的极致理解。中国人常以问道山中的诗意表达对于隐世高人的景仰,而问道利休就是向千利休表达无比的崇敬之意。事实上,对于日本人而言,千里休就是一座至今都无法逾越的高山。
当然,要看懂电影就要先了解一点日本茶道的常识。千里休(せんのりきゅう)并不姓千。从千里休的日语发音来看,应读作千之里休。也就是说,千只是表示他是千家流茶道的开创之祖。他的居士号叫利休,这个名号源于正亲町( (おおぎまち)天皇的赐号利休居士,因而也不他的本名。
千里休最初向北向道陈学习茶艺,后来转而成为武野绍鸥的弟子。作为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启后人物的武野绍鸥是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的再传弟子。而村田珠光创立茶道是在向一休大师(即日本著名的和尚聪明的一休)拜师参禅后,结合了日本佛教禅宗的奥义才初步完成了将单纯的茶艺升华为茶道的过程。而武野绍鸥又与日本禅宗大德寺派的临济宗大师大林宗套过从甚密。自此,日本茶道就有了明显的禅宗色彩,深奥而玄妙,风靡一时,继而成为各社会阶层附属风雅的文化时尚。
据相关资料,千利休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茶艺人。由于风格独特而成为利休流茶道的开创者,后完成了侘茶(わびちゃ)而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被千家流茶道尊为开创之祖。
千里休本姓田中,幼年被称作与四郎,成年后的法号是宗易(そうえき),并以抛筌斋( ほうせんさい)为号,晚年又以不审庵(ふしんあん))为号,获天皇赐居士名利休。曾先后担任过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事总管(兼茶艺师傅),而名闻一时。最终,因触怒了丰臣秀吉,利休被命令自杀,终年70岁。
利休流茶道的特色在于不拘泥于多余的形式,并极端凝练茶器和茶具的样式,以禅的精神完成每一道茶的制备。千利休在担任丰臣秀吉的茶事总管时声名鹊起,但最终死于丰臣秀吉的命令。可谓成也丰臣秀吉,败也丰臣秀吉。
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矛盾起源于丰臣秀吉将茶艺用于政治目的。作为以茶为名的社交场合,各种重要茶事活动中的出场人物又都少不了千利休。比如,影片中展现天正13年,丰臣秀吉被正亲町天皇任命为关白(相当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宰相)一职的就任仪式中,亲自向正亲町天皇献茶,而亲王以下的贵族就由千利休代为献茶。影片还展现了天正15年,丰臣秀吉为了炫耀统一日本西部的战果,在北野社境内举办了多达800个以上茶席,空前绝后的大茶会,史称北野大茶汤。而这次茶会之所以成功,又完全仰仗于千利休个人的影响力。
为了达到利用茶艺介入政治的目的,丰臣秀吉构思并建造了豪华的黄金茶室作为社交场所,而丰臣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長也因热衷于政治而积极参与其中。由此,千利休就身不由己地与丰臣秀吉政权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由于丰臣秀吉权倾一时,因而天下所有名贵的器具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来用于茶道,因此也被人称之为茶道黄金时代的来临。
但是,看似光鲜的背后,千利休的内心却是十分挣扎。这源于政权内外各方对于利休介入政治的反感和猜忌。
天正15年之后,千利休的出生地,一个名叫堺(さかい)的地方(即今日本的堺市,位于日本大阪府中部),其商业地位逐渐下降,而利休倾向于保护堺的地方利益。而在文化领域,在以统一天下为终极目标的秀吉政权内部,对战国时代的风潮和文化倾向采取了严厉的抑制政策。而在利休看来,并不能认同由统治者对于美的文化价值所作出的权威认定。也就是千利休与当权者在文化价值认同上的差异性,因而逐渐被当政者所孤立。
天正19年正月,大德寺山门设计上的问题被政治化。以追究相关责任的名义,于天正19年2月28日秀吉要求千利休切腹自杀以谢罪。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千利休不同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秀吉,而触怒了秀吉。
影片还展示了千家流茶道的特点。千利休是继村田珠光之后侘び茶的集大成者,包括茶会的形式,点茶前的手法,以及茶具,茶室的布置等独特的设计思想,而成为至今日本茶道所奉行的楷模。千家流茶道还摒弃了室町时代传承下来的奢靡风气,采用于简朴的高丽茶碗或濑户茶碗,并独创了以千里休原来所使用的名号宗易命名的茶碗样式。而在茶室的设计上,专门设计了一个低矮的入口,并且营造了只有两张榻榻米的狭窄空间,给饮茶者造成一种与平常生活不一样的紧迫感。但是,这就与秀吉所主张的铺张奢靡的审美观相抵触,因而这种以下犯上的美学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加上千利休个人对于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力,这或许是千利休被迫自杀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这就再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事实上,统治者一旦全面掌权,便自然而然地要求他的威权覆盖世间所有领域,包括思想和审美领域。这是由统治者对于权力欲的贪婪所决定的。一旦出现公然的违背者,必除之而后快。影片将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的那种歇斯底里的莫名快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也就此展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面。这就是出身低微、身形猥琐的丰臣秀吉一旦获得了制衡天下的大权,就极端地以奢靡和浮华充实内心的空虚,渴望撑大门面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与尊重,而这在利休看来这又是俗不可耐的一面。而当丰臣秀吉的审美价值不被当时的茶道代表者利休所认同,从而失去了文化自信上的心理平衡而心生忌恨,必然要将利休除之而后快。这在心理学中就是心理补偿现象。
也就是说,丰臣秀吉身为贵族,却缺乏贵族精神;而平凡人家出身的利休,虽然称不上贵族,但却拥有天下无双的贵族精神。这种由内而外的贵族精神,具有广泛的民众号召力。而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掌权者感到寝食不安。这才是影片真正的戏剧冲突之处。
影片所没有交代的是,当利休切腹自杀后,他的后妻宗恩带来的儿子千少庵(也是利休的女婿),以及千少庵的儿子宗旦被允许继承利休的事业,千利休的茶道才得以保存至今。也就是说,看似平静、安详的茶道,也拥有极不平淡,甚至点缀着血腥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