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观后感
不论你愿意与否,少年时代,会是陪伴一生的时代。
爸爸载着梅森开往露营地,车内依旧是爸爸最爱的BEATLES,镜头温柔地抚过伊桑 霍克饰演的爸爸的额头,以斜后方45度角定格在他的鬓角,你听,接下来这句,间奏多棒。他抬手合着拍子,轻挽的袖筒露出小臂的肌肉,在旋律的冲撞下似乎能看到血脉喷张。懂得怎么追女孩子吗,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她喜欢什么,当然需要一定年纪,像我和你妈那时才23岁,显然,不懂如何做父母。此时的梅森15岁,距离父母离婚已经九年了,他已经习惯了听着爸爸或妈妈越来越轻松地说着这些,算是一种检讨吗、教诲吗、负疚吗。离婚的父母可以淡淡地释然地谈论这些,看着梅森那副逆来顺受、郁郁寡欢的样子,就会发现,在失败的婚姻中,孩子最没法轻松地逃避。
《少年时代》是着名的话痨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在2002年至2015年暑假拍成的,演员们都在每个暑假的那几天从美国各地,亦或是世界各地聚到德州东部的奥斯丁小城,这个林导少年时成长的地方,记录下梅森和姐姐跟着妈妈、跟着不同男人,搬着不同的家,换进不同的学校,告别不同的小伙伴,和不同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住在一个屋檐下。梅森的头发忽长忽短、衣服颜色越来越暗,姐姐山姆从babyface到窈窕淑女,还有眼中那时而散漫时而迷茫时而愤怒的光,谁能说这不是时光雕刻的模样呢。
时光愚人,折射出生活的棱镜,照得见每个人。
无论是被誉为爱情圭臬的爱在三部曲,还是这部《少年时代》,时间恐怕是林导唯一供奉的主角,其余的,不管是伊桑?霍克这样的文艺男神,还是演绎自己青春的小正太埃拉?科尔特兰,他们的戏都呈现出了和时间迷人的关系。在林导女儿6岁时,他想起了童年的这个时候,开始单独和妈妈生活,父亲的身份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和感受,透过梅森的眼睛和话语,他一点点还原出普通家庭的惯常模样。
这种模样被林导拍出了一出不太像戏的戏,这种模样的真实,不在于有多少美好,而在于有多少瑕疵,不在于家人之间有多么和谐,而在于家人之间有多么疏离。梅森和山姆的爸爸偶尔来接他们玩儿,在听到孩子们说妈妈回来时,爸爸露出的紧张和忐忑的神情,着实让人惊讶,旋即,妈妈的脸上阴云密布,梅森和山姆进入观战状态,镜头定格在这对兄妹的侧脸,上扬的睫毛和紧密的双唇,可以真切感受到剑拔弩张的压力。妈妈对着爸爸都没正眼看一下,就叫出吵架了,兄妹俩透过玻璃看着父母的默片,无声的镜头更显得压抑,他们跟随着窗外吵架的父母,从一个窗口挪到另一个,想用自己矮矮的视线把父母留住,对于6、7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才是完整的天地。
可是,即便自己的天地不完整了,孩子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妈妈和第一个男朋友在夜里吵架时,兄妹俩摒住呼吸提着耳朵在听,要知道,童年里听到的这种声音,也许一辈子都没法抹。对着妈妈再嫁的蜜月照,梅森很生气,之后又被这个男人边骂边做家务。在妈妈与第三任丈夫的家里,梅森在那个男人冷嘲热讽中,自尊心一次次受到挑衅。
的确,婚姻中的夫妻还有选择和放弃的权利,而孩子只有低眉顺眼的份儿。
因而,山姆第二次被迫转学后,向妈妈吼道:下次请你把你的事儿处理好,不要让我们总是在小伙伴面前玩失踪,我们不愿意的学校。在遭遇了第二任教授丈夫的家暴后,妈妈再也绷不住了。这位内心独立追求自我的女性,离婚后重回大学修完硕士,当上了教授,她只是不愿在第一任那个长不大的摇滚青年老公浪费时间,不愿在第二任表面谦谦君子内里阴暗暴力的老公那儿受到伤害。她极力想把生活引向好的方向。
然而,在这条颠簸的路上,有巨大的反作用力,拍打在孩子身上。
谁不想把生活过好呢。就是这样一出谁都没有错的悲喜剧在天天上演,林导不加修饰地把镜头放低,低到一个孩子可以看到的视角,记录着成长中的无可回避的东西。显然,带着导演的个人喜好,那首coldplay的《yellow》,对出兵伊拉克的不同政见,对布什政府的抨击,为奥巴马竞选团队服务等,凑成了年代感。
经过爱在三部曲的拍摄,林导和伊桑?霍克已经培养了足够的默契。这位文艺男神略带情绪化的细腻又随性地表演,再现了一个极具个性、不与世俗妥协的顽童父亲。看得出,导演对这个不追求个人进步但在意孩子快乐的父亲推崇备至。当爸爸唱着给孩子写的歌,唱着他的失意和在意时,当他有了新家和新的孩子时,依然被年轻时的快乐和自在所感动。当和梅森探讨生活的意义时,他的一句享受当下,当他不停地鼓励梅森用相机表达眼中的世界时,整部片子在斑驳的色调上涂了一层温暖的蜜糖色。这,也许就是个好父亲的形象。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如自己的意愿生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渴望,那就是,在家庭的轨道上,父母也该和孩子同步成长。
作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