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读书心得精选9篇
读书偶得
夜深了,灯还亮着。我合上书,望着封面上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在《目送》这本书中,龙应台站在路的一头,看着她的家人一个个的朝着反方向远去,她想上前追上去,却突然看到他们挥了挥手,不必追。
她写父亲的猝然长逝,母亲的衰老失智,儿子的冷落疏离,自己的怅然若失。不知怎的,每当看到动情处,我也跟着惆怅起来,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仿佛附到了作者身上,与作者心贴着心,体味着她的喜怒哀乐。
她说她的母亲是买不到返程票的乘客。我想我的母亲,我那个为了这个家日夜操劳的母亲,是否也买不到返程票了呢?
她写她的父亲,写那个于夜晚逝去的父亲。我想我的父亲,那个一手扛着事业,一手护着家庭,好像永远不知疲倦的父亲,有一天,真的也会离开我吗?
她写她异国的两个儿子,他们中间隔着东西文化,隔着个三十年。我想和我相差九岁的弟弟,那个整天用软软糯糯的声音叫姐姐的小孩儿,有一天是否也会对我冷眼相待?
她的文字像是一把利剑,直击我的心扉。
如果哪天,我也像龙应台一样目送着家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自己会怎样?是哭得撕心裂肺?还是当然接受?
不知道呢。
十四岁的我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十四岁的我,在这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有一个淡淡的担心:关心我的母亲,一个爱我却不会用言语表达的父亲,一个喜欢跟在我屁股后面,粘着我的弟弟,还有老师、同学还有许许多多爱我和我爱的人,会不会都似蒲公英一般离我而去呢?
我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我只希望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团聚!
有一种爱叫目送
读《目送》有感
合上书,闭上眼睛,细细感受。
书中的第一篇散文《目送》,写的是龙应台的儿子渐渐长大,用时间飞逝来抵挡母亲的靠近。当龙应台目送着他离开,用满怀爱意和期盼的眼神目送着他的背影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好像在书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天早晨,母亲的唠叨总是会伴随着我直到我踏进校园。扯的也无非就是那么几句,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与同学好好相处,短短的十几分钟的路程,就能听到两三遍。对于这些,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像深渊一般无穷无尽的厌烦。母亲口中吐出来的一个字,就像是一颗子弹,那一连串的话语,仿佛是一把机关枪不断地向我扫射。而我只有加快自己的脚步走进校门,直到耳边不再环绕着母亲的话,整个人才如同松了口气一般放松下来。
而在周末,是父亲送我去到学习民族乐器的地方。父亲不善言辞,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即使偶尔说几句话,也是我不爱听的,换来的往往是我的回击,父女关系一触即发。我讨厌沉默的气氛,也讨厌针锋相对的关系,所以我想的从来都是怎样快速离开,怎样躲避对视和不必要的对话。
龙应台在书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否母亲也以爱的目光目送着我的背影走远?是否父亲也以关切而又朴实的双眼企盼我的回眸?而我却用背影相告:回吧,回吧。
所以,当父母不断地目送你的背影远走的时候,别忘了回头,别忘了回应那个名为目送的爱。
打开一本书
英子是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里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人物,我就是带着对她的这份好奇,打开这本书的。
全书总共分三章,主人公皆是小女孩英子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记叙了另外的一些人和事。它运用了独特的切入点,用童年的那种单纯和懵懂的视角,把大人们所以为的恐惧与不安消弭在一种淡淡的相思与愁绪之中。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有些疑惑,书中的主人公最终全都离我而去,像秀贞母子惨烈的死亡、小偷被捕后的命、宋妈悲惨的人生、还有父亲最后永远的离开......作者想通过这些主人公的别离来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思索了很久。我想大概每个人的成长都永远伴随着离别,而离别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呢!我们永远都需要承担离别的悲伤,但当一个人已经不再惧怕身旁的人的离开,就说明他完成了成长的蜕变,告别了童年的生活,成为了一个成年人。
这就是成长与离别的潜在主题,就像作者在代序中说的一样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边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
十三岁的孩子,父亲去世,永远离开了她。于是她开始承担了不应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人生的泪与痛,在这里都化作淡淡的哀伤渗到《城南旧事》的回忆中。
我还发现主人公英子结识的人中并非都属于同一类人,在童心的世界中,所有的生命也许都是平等的。无论是那慢悠悠的骆驼、西厢房里的小油鸡、秀贞的金鱼,还有秀贞、妞儿、宋妈及草丛里的那个人等。而那些被成人世界打上的标签,如疯子卖唱的孤女贼她并不在意,英子的眼中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她只是喜欢她自己认为美的、有趣的,同情她所同情的。
孩子不会像成人一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的人和事。她只会用一颗纯净的,清澈的心去关注着生灵万物,用爱亲近这个世界!
读了《城南旧事》我不由感慨:好书就是这样,它会让一读再读,一品再品。有空闲的时候,打开一本书吧!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眼中的世界,比你想像的要精彩得多!你悟出的道理,比你认为的,要多得多!
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
人去世后,感到的不是愤怒与悲伤,而是后悔与惋惜。后悔的,是自己对至亲之人的所作所为;惋惜的,是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做,连生活,也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其实,有些东西,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在读完《天蓝色的彼岸》后,我便对死亡这个词,或者说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是以一个男孩的死亡开始拉开序幕,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写出的却是一本治愈伤感的书。因为它在人死后,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灵魂的世界。这世界是让死去的灵魂在人间最后待上一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遗愿,然后忘却灵魂,走向轮回。而主人公哈里因与自己姐姐吵架后出了车祸,因见姐姐悲痛欲绝,而感到特别对不起她,想跟他道歉,在经历各种遭遇后,用念力在纸上写话,而后和解。最后,毫无遗憾地走向天蓝色彼岸,忘却记忆,化为一个新生命。
在整本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都是那些灵魂在人间徘徊的原因,或是因想见未谋面的亲生母亲,或是因寻找已逝去的老朋友,还有的是因留恋人间生活。这些人和事,大都是因各种原因而困扰,在人间的所作所为,他们都后悔过,惋惜过。看到此,我已禁不住泪目。在现实中,我们,不也是如此吗?小时候,与父母的争执;长大后,因工作的压力不能休息,深感疲劳的同时脾气暴躁,与朋友交恶,与父母冷淡,人的成长,本就是伴随着错误与遗憾,待父母逝世,才深感悲痛,才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陪陪他们;待朋友逝世,才回忆彼此的友谊;待自己逝世,才感到自己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遗憾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将我们的错误与遗憾减少,将人生过的如意,将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去过,珍惜每一个所要珍惜的人,爱着我们自己,也爱着身边的一切。
天蓝色的彼岸,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轮回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后完成所有遗愿,达成完美的终极目标。可是,这世上真的有天蓝色的彼岸吗?真的有可以让死去的人完成最后的愿望,毫无遗憾的地方吗?那只是人们所想象,所向往的罢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所以,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啊!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讲述了三毛从和挚爱的丈夫死别后的低沉失落,痛苦不堪,到一步步走悲情再次笑对生活。虽然这本书看上去很平凡,甚至还有些荒唐。笔风也算是平淡淡。正是因此,他才有了那种一字一句都出自心底的真切质感。
荷西和三毛结婚后日子紧凑而幸福,喜欢荷西,可以为三毛去沙漠旅行的梦而放弃爱好,为她搭一间不大却温暖的小屋,他们可以仰望星空,鸟瞰细纱。这样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所有人包括三毛向往的。
但再美的故事都有结束的时候,只是谁都没有想到幸福破得那样突然。痛失所爱之人在此书中甚至想到用死亡结束一切,但一人离去会有多少人心痛不已。三毛还有五湖四海的朋友,他的父母和许多的作者。有人请她出游放松心情。可三毛知道她现在更应该一个人静静,或许她只爱那个小岛曾经有波光粼粼,满地贝壳,有荷西为她搭起的小屋,还有她丈夫的气息与她爱的生活。或许对于14岁的我而言,爱真的很深奥,抽象,但我知道爱绝不是豪车戒指玫瑰花的虚假和短暂。而更应该是自然,刻骨铭心和永恒。简单明了的去爱就好了,不用太多的甜言蜜语,最纯真的爱,大概莫过于此生相依,闲茶淡粥。
三毛不可能放下她的丈夫,但同样也割舍不了她爱的人们。何况还有读者们的关心和问候,和那么多的工作。三毛还是坚强的,她可以一次次的鼓励自己,面对新生活。用她独有的个性和勇气,连上荷西的那一份回忆。对天空大喊,明天,会更好。而不是再悲苦中一蹶不振。《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爱,也足以体现现实中人们所缺少的。人们往往忙于买珍珠手链,捧着玉镯子发下山盟海誓,却忘了精神上的丰满。爱,从来不虚更多的物质设想相衬,再美的物质也终会消逝,没有珠光宝气,朴实的骆驼头骨也可以诉说一番真情。
三毛就是一只自由可爱的小鸟,它本身就有世上最细腻的情感。在宁静无际的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侧耳倾听,听她的随性,她的浪漫,我虽目前不能了解她的情感,但借她之眼,我了解了一另一个世界。我也在尝试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样的感觉很好,似乎让我在不经意间成长,独立,学会与人相处。
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平淡朴素,就让我牵挂的原因吧。
读《简爱》有感
瘦削的身材,苍白的面容,平凡的五官,这就是对简爱外貌的评价。
但她却有着纯洁的灵魂。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唯一的叔叔里德先生还去世了。在盖茨黑德,她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无故的打骂,还将她关进了闹鬼的红房子里。在去往贫民的寄宿学校后,她也被人贴上说谎者的标签。但她交到了真诚的朋友海伦彭斯,使她学会了原谅,原谅里德一家。到了罗切斯特先生家,她用纯真的心灵与高尚的精神感动了他,使罗切斯特先生爱上了她。但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时,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她爱的人。可当她知道罗切斯特新生为了在大火中救他妻子而失明后,又回到了他身边,甘愿一直照顾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
简爱终于在历经各种困难后得到了灵魂的升华。
寻访简爱,或者夏洛蒂勃朗特的过程十分漫长却美好。
英格兰的夏季时而飘些细雨,窄小的巷子而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样子。终于找到你了,夏洛蒂的故居。在这个秀气小巷的一端,若不是人山人海,我一定会错过这石板台阶,这就是简爱出生的地方。
夏洛蒂本人与简爱十分相似。也是有着高洁心灵却平凡的女士。我参观了她的房间,那纤细的碎花直筒裙与手套都十分较小。
还可以想象夏洛蒂撑着简爱从不离手的素面花伞,独自在小巷上徘徊。也许在傍晚,她会手提油灯,来到镇边,等待着她,或是简爱的王子从马上摔下来,或是听着鸽鸣,对每一位路过的人微笑,就像简爱认为人人平等的一样。
我时常把夏洛蒂和简爱弄错。当我对乡村警察用不利落的英语照着手机上读:请告诉我简爱的家在哪儿?时,他笑呵呵地把我带到这里。当导游介绍时,她也习惯性地说:简爱在这里教过书。本来,他们是一个人,一样的可爱、伟大,却又普通。
在书中寻找简爱自然更容易。当然不只是阅读,还要与她对话和思考。向简爱提问不容易,她总能平静地把用一切告诉我。我认同她的观点时,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小个子妇女对我微笑。
合上书本,我才有了新的思考。我想我一定会和简爱一样尊重别人和自己,就像夏洛蒂,或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起码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似乎还能看见她冲我点头,夏洛蒂和简爱一起,像阳光一样。温暖别人,尊重别人,真好!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俯瞰人世间,人们每天行色匆匆,大人们赶着工作,孩子们赶着上学,同时,各类补习班横空出世,使孩子们叫苦不迭,就是这些号称能培养天才的补习班,使孩子们都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仿佛是黑暗里的一丝光明,主人公小豆豆无疑是幸福的,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在面临被退学的窘境时,她遇到了她一生难以忘怀的小林宗作先生,以及陪伴了她整个童年的巴学园。小豆豆由于想象力太丰富等原因被赤松小学退学了,这样的事放到现在,小豆豆一定会面临大人们无情的指责,但真的很幸运,她有一位善解人意的母亲,这位妈妈不但没有责怪她,还给予她鼓励,甚至向她隐瞒这件事,这都是为了给小豆豆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这样,她来到了巴学园,这是一个神奇的学园,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释放天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可以在大自然中学习,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巴学园中的学生不会嘲笑身体有缺陷的同学,待人都很礼貌,这样的生活,才是孩子们想要的。
再反观现在,应试教育像一座大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里,如今却变得死气沉沉,如果老师们都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保持童心、乐观向上的话;如果家长们都像小豆豆爸妈一样,尊重孩子,富有耐心的话;如果所有学校都像巴学园一样,自由明主,鼓励学生的话,我相信,孩子们的童年定会和小豆豆一样无忧无虑,美妙幸福。
书中的小豆豆,其实就是黑柳彻子本人,她写这本书是为了感谢指引她一生的小林宗作先生,同时也是呼吁广大民众还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童年。
请《默读》
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题记
他像是一个独自幽居地底的困兽,带着对光明的渴望拼命向光源奔跑,一路上的荆棘划伤了他,一路上的苦难折磨着他,受伤了又愈合,跌倒了又爬起,但追光的脚步一刻不停。他不想,费渡不想变成一个像他父亲一样活在阴晦里的怪物。
那天的天气并不好,还在上中学的费渡回到了家,发现了母亲的尸体。报完警的他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和还是小警察的骆闻舟和陶然第一次见面。很多年后费渡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光明的日子。一晃七年,从最开始小城区的命案到最后抓出朗读者,多年的相濡以沫,费渡在长久的独自追逐中终于被骆闻舟从光源口岸拉住,让他脱离了那个灰暗的地底,面朝朝阳,春暖花开。
费渡打小活在一个负能量慢慢的氛围中:抑郁自杀的母亲,利益熏心的父亲,周围旁人的不怀好意,以及幼时那一段非人的经历费渡的内心是扭曲的,这些理由足够让他成为一个反社会分子,去自暴自弃,仇视社会,报复社会。可他没有,他服药,看心理医生,甚至不惜用电击来控制自己内心的阴鸷,拼尽全力也要拔去父亲深刻在他心底的暴虐。可是似乎那一抹光明离自己还是很远。可是他也会累,即使这些年摔得多了早已习惯,可是摔了还是会疼。在他疲惫的快要崩溃时,在他伤痕累累坚持不住时,他就想如果有人能接住他该有多好。而骆闻舟义无反顾的接住了他,带着他一步步靠近他所希翼的地方,带着他逃出阴霾,活在了阳光之下。骆闻舟这时对费渡来说,不在只是简简单单的师兄,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救命恩人 从此眼中再无促狭刻薄的漫不经心,全被温暖的笑意所代替。
这是一个矛盾的故事,它既向你无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心的丑陋;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这人间自有温情在。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就再也看不到在笑声掩盖下世人看不到的任何眼泪了。每一场错误后面都有为人不知的原因,也许无奈晦涩,包含心酸;也许只不过是利益使然。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创伤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给罪行开脱的理由,也不是你放任自己的借口,也不是为了设身处地的同情甚至原谅。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人生坎坷谁都会经历,会让你觉得这人间黑暗充满恶意。但是世界依旧是美好的,不要轻易的就放弃了,也许再坚持一下就会有人拉你一把,也许再坚持一下就会脱离苦海,到达光明的港口。而我们在自强不息的同时,也请你慷慨的向他人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不要说什么对不起,我害怕。也许不用你空手夺白刃,也不用你舍身救人光荣伟大。只是在公车上为一个被恶意抢座的老人说句公道话;只是在得知实情时为被无辜冤枉的人申诉一句;只是在为街上无意撞见的哭泣的人一张纸巾,一句安慰也许对你来说微不足道,但也许对他们来说便是莫大的帮助。
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一尘不染的美好,陷进沼泽里的依旧大有人在。我们不应该冷眼旁观,而是在他们努力挣脱时伸出援手,这世间的美好便会愈加增多。只愿请你《默读》,何为身在无间,心在桃。
读书偶得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读书,可以消磨闲暇的时光,沉浸于书界,忘掉一切不开心与烦恼。
我曾深深沉迷于丁立梅的书无法自拔,有时三天就可以读完一本。她的书记录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让我受益匪浅。
那本《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和《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令我回味无穷,书中讲述了作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有会刻萝卜花的炒饭摊主,有和丈夫吵过架后又重新和好的闺蜜,有等了几十年梳妆台的小兰,有疼爱作者的母亲,有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性格,可以让我了解更多不同的人。
简简单单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我在增长知识的同时看到了生活的乐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孝敬父母,懂得了乐于助人。
我还读过一本《民国国文课》,这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书名,但书中有很多名家写的文章节选,结合了各种文学界的文学作品,以一抵十。其中的一篇选自曹文轩的《稻草人》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没有生命的稻草人写得活灵活现,好似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它的高尚有时甚至感染到你,让你也变得高尚起来,让我们一起在书海中遨游,做个高尚的人。
读《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感
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重要?这世上,总有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题记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丁立梅的文章,便喜欢上了她,爱上了她的文字。
这个星期,我读了丁立梅所写的《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重要?这世上,总有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这一段,是我最爱的。
手捧《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追随着丁立梅的文字,我不仅欣赏了《虞美人》,观看了《蔷薇几度花》,细察了《槐花深一寸》,还向往了《满架秋分扁豆花》每一朵花,每一篇文章,都引出了一缕缕芳馨的暗香,一段段静美的回忆,一次次哲理的思考。读着她的文字,我似乎闻到了各种花的香,如她的学生,认识了榆叶梅,金钟花,结香彻悟出生命的高贵与卑微,本就是相对的。纵使不幸卑微成一株杂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让命运改道,活出另一番精彩。的道理。
还曾记起在一节政治课上,我看到了一则新闻:青岛一对青年夫妇,多次捐款,且金额较大,次数很多。但当红十字会成员问起他们的名字时,他们总是一笑而过,只留下了微尘的化名。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捐款时也留下了甚至小微尘老微尘的化名。微尘不仅是捐款人的化名,现在更是青岛人们心中的精神。
在这世上,我们不求每个人都记住我们,但总有一些人,会因为我们所给予的帮助,而记得我们。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人会记得我们的存在。我相信丁立梅所说:这世上,总有人会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