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莫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的作品。曾经,我读过一本《说不得》,作者叫慎言,由此,我错把慎言当莫言而对莫言的书视而不见,直到莫言获奖成为最大的新闻,我才发现这个错。怀着对莫言极大的兴趣,终于,赶了把流行,网购回一本《生死疲劳》。说真的,其实我不屑赶流行,更喜欢自己所谓的中庸的特立独行,以至对自由,自主的渴望非常强烈,甚至就是我做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这本书居然在当时在武威买不到,这本书居然在当当没有折扣,嗨,算了,谁让我对此产生兴趣了呢?
莫言在书的后记中说,这本书是他放弃已经熟悉的电脑写做而用传统手写,用了43天写就的近50万字的一部长篇小说。说到43天,有趣的是,我看完这本书好像也用了大约43天,哈哈,也算是一巧合吧。其实,我不太喜欢看长篇小说,也许是愚钝的缘故,尤其对长篇小说里各种人物关系的庞杂比较头痛。但莫言在这本书里的一篇序让我改变了对长篇小说的偏见,且在较短的时间里看完了这本书,并对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搞得比较清楚。莫言说:长篇就是要往长里写!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长篇是一种艺术的大营造、大气象、更是大工程。可能是我越来越喜欢这种大的气势、氛围的缘故,经莫言这么一说,长篇在这心里有了不一样的位置。
读完《生死疲劳》,我能感受到莫言在小说里的大悲悯,就像他说的一样: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他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对于莫言获得诺奖,我没资格妄自菲薄。事实就是:莫言获奖了,大奖,而由此而引发的争议也不小。管他呢,我看我喜欢看的书,那奖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我更喜欢莫言在这本书的序里最后一段话: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我喜欢这样的态度,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