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易中天,是因为在学生中流传《品三国》;认识易中天,是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走进易中天,实在是无法抵御作品的诱惑。于是,在硬着头皮读完《品三国》后,开始捧起他的又一部力作《读城记》,从此便沉浸其中。
我是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专职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深深知道,学生对于真实的渴求,有时候,育人无需大道理,只要你和学生同频共振,大家的共鸣还是很多的。正因为如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学生,我认为,不管小小年纪的他们是否能真正像易中天一样解读我们生活的城市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城市,我坚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懂的,甚至于我还开玩笑说,这也是素读。以下就是我的读书心得,当然,我也曾和学生热烈讨论过。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后谁都可以发表一番议论一样。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
在易中天的《读城记》里,我和学生借助书这个平台,与易中天眼中的各个城市对了次话。
首先当然是北京,一个可爱的双面的北京。在易中天的笔下,北京是个说老不老、说小不小的城市。为什么说它老呢?因为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首都,在岁月这坛老酒的沉淀过后,它便有了像老人一样的威严,不言而喻的威严。老人,总是历经沧桑的。经历了中国无数次变革之后的中国,现在记忆力还剩下点儿什么吧?是的,不过那些完整的并不多,也只有天坛、故宫、长城等了。那剩下的支离破碎的呢?它们呀,散落到记忆深处去了,散落到北京人儿的性格里去了,也散落到快要消逝的老北京文化里去了。不过似乎一直没破碎的,是北京人的豪爽,是北京人的不修边幅,是北京人的大气,是北京人的礼貌。不过已经破碎的,是过去的封建思想,是过去的帝王统治。是啊!作为一个人,总有些记忆要被抹去,总有些记忆要增添进来。于是,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与老中国紧紧相扣的新中国。汽车、飞机、地铁等都融入了北京的生活,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人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中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飞跃。早在20年前,我就到过北京,在登上长城的一刹那,胸中涌起的是那样强烈的自豪和骄傲,我相信这样的感觉人人都有。
第二个是上海。张家港就在上海边上,由于我和学生与上海接触得也不少,所以读起书来也倍感亲切。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两个话题:小乐惠活法和上海男人。第一个话题说是小家子气,实际上就是精明。上海人的精明不是远近皆知?一看这个:不合算!一看那个:不合算!手头上的钱都计算着用。关于这点嘛,学生们说了,精明倒并不是那种要省钱之类的,就纯属好玩儿,也算是另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游戏规则这样的东西。现在孩子们在小卖部里买东西吃都要实惠的,每次都要在里面呆上很长时间进行货物对比。小卖部的老板嫌他们烦,每次把钱刚一交到老板手里就说:等等!你看好哦!我这包零食没拆,我要换成那包!总之,上海的风土人情最为经典。
还有广州、成都、武汉、深圳、厦门等等。
我和学生都觉得,读城真有趣儿!通过书来读城更有趣儿!你通过书这个窗口读完了城,某天还可以再打开窗口会会老朋友,接着与他聊。特别是孩子们的Q友有的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区,这本书因此成了我们之间更为牢固的联系纽带。
两周,我们都读完了这本书。我们经历了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在那个你自己也不曾注意的一瞬间,就表现出来了。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人与人的差异,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同城市的人就像城市里涌动的血液,不同的血液为白纸一般的城市注入它特有的活力与性格。久而久之,城市都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家庭出身、性格特点等等。每到一个城市,就像在和一个个性色彩鲜明的人在对话。当然,因为种种原因,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一定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与不同的城市进行对话,其实书也是个窗口。
那么,我们继续读书吧,读可读之书。我们一定要记住: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腹内的诗书会成为你的底蕴,让你美得耐看,美得持久弥新,让你美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