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我首先想到了这个词,也似乎可以用来概括全文,但又不全是。我对于80后的印象不同于别人,首先蹦出来的词语是伤痕文学。诚然这并不是属于80后的人们,然而却属于80年代,开山鼻祖是我熟悉的一个红学研究者刘心武。
扯远了。其实我并不知道曾经走过或者正在走过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们有怎样的伤痛,挣扎之后留下痕迹淡然。但至少,我现在坐在这里,为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也着实证明着我的心里留下淡然的痕迹。青春之殇,人生之痛,亦是从这个年龄里征帆起航。
让我欣慰的是,七堇年亦是成外人之一。不过可惜,在她毕业之后这么些年她又一直未曾回来过。否则,在我来成外的四年多时间里,也一定有机会瞥见她疏朗的身影和流畅的线条。在我心里,她应该是这么一个样子,尽管这也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有的人曾经嘲笑我的浅薄,一切随缘的笃定都注定会错过一些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我真的不以为然,至少我现在狭窄的阅读里,从未读过一次让我后悔花钱之作。这又是多好,可以省却一些遗憾。
不知道每个人的生命是什么,终结又是什么。这个话题宽而泛,我可以写出许多东西来,然而仅就这一本书而言,我却只感觉无限和无穷。像青藏高原上清澈一片的草场,像北大荒里萧然肃穆的莽原,又或是像,每一个、某一个人物无穷无尽的生命,在人世间的转身之后无限永恒,不用守着盼着,一切竟都是固有。墓碑上苍凉悲壮的篆刻,雪山上古老巍峨的传说。
都证明着,他们曾经来过。
在此我不想用笔墨来叙述每一个人带有浓重色彩的一生,或是一个片段。我不了解被迫的离开会牵扯怎样的苦痛,家庭、婚姻、爱情,每一样都沉甸甸承满了人性的重量,却被迫悬浮于空,让岁月的利剑百步穿杨。正中红心。在这一点上我十分钦佩七堇年,她的文字并不像岁月那样轻浮,反而厚实若钧,密密地铺排下一张极细致的思维的网,却让读者可以自由呼吸。
简生。辛和。卡桑。淮。叶蓝。迦南。任索。吉卜。仝素清。简卫东。扎么措。日朗。
或真实或虚构,我确也可以分明触到他们隐隐凸出的脊梁。在那些离我并不遥远的年代里,有一群人曾这样旗帜鲜明地呼吸过,有时他们甚至毫不相干。
像大地之灯,捧在手心,明明地。而有的人,明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