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创作于1985年4月,这篇小说写得也非常精彩,是这部小说集的点题之作,电影《暖》就是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写道阔别高密东北乡十年后的我回故乡看看,在桥头碰到了一条白狗,后从路边高梁地里艰难地走出了身背大捆高梁叶子的白狗主人,我认出了她原来是十几年的故人暖。白狗也是和他们一块长大的老伙伴。年轻的时候,两个人喜欢音乐,想参军未果。十几年前,在一次荡秋千的时候,暖和白狗摔下秋千架,导致暖左眼失明。后嫁到王家丘子一哑巴家,一胎生了三个哑巴儿子,生活极其艰辛。我念及旧情,不顾叔叔的反对,到王家丘子去看望他们一家人,心情异常复杂。在回来的路上,白狗把我引到了高梁地,暖提出了一个让我无法拒绝的要求,就是想要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女主人公叫暖多好的一个名字啊,暖,是人生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冷意,有太阳照着的爱-暖!人生没有如果,如果那年暖硬要去部队找蔡队长;如果那年能去当兵;如果我追求暖,暖不自卑大胆的回信。那么,一切将是多么美好,人生也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十几年前暖是全村最美的女孩儿,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想暖做自己的新娘。如果不是破相没准早成了大演员。
十几年后的重归故里暖问我:要是我当年提出要嫁给你,你会要我吗?我感激地说:一定会要,一定会。读了到这我的思绪回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年动乱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后,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或当兵提升后,与农村的恋爱对象断绝关系,涌现出大批的陈世美,那是不要农村媳妇就像就像一阵风一样,刮得找了对象的姑娘们人心惶惶,巴不得对方在家务农。没有断绝关系的,老百姓就说没忘本。进入城市生活后领着城市的卷发媳妇回老家显摆,引来满村人的鄙视和羡慕。
记得我上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叫周斌,他本是代课教师,78年考上水利学校,他接到通知后的一天晚自习,脸涨得通红,可能喝了点酒,在班里兴奋地胡拉八侃,同学们也瞪大了眼睛兴高采烈地听着,难得碰上有这样的课,我的同位悄悄地对我说:他找媳妇了,很可能不要,走着瞧。。果然半年后他就提出了与未婚妻断绝关系,女方不依不挠,男方族人拿上酒烟肉上门请罪,被女方赶出家门,把东西扔到大街上,大骂陈世美、没良心的,最后还是散了。记得我们班的女同学都骂他是陈世美、有什么了不起,呸!,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从天上跌倒地上。
我的一个远方亲戚长得很漂亮,找了个当兵的,后来男的提干,村里就传言不要她了。女的担心被踹,顾虑重重,女的不识字,不会写信,整天装在闷葫芦里。我见过她腰里栓着红朱砂袋,听说是避邪,思虑成疾成了抑郁症,其实男的品质很好没有那个意思,男的回家探家时问女的:你怎么了?愁眉苦脸的。女的羞羞答答地回答说听人家说你不要俺了,男的笑着说:人家说,我说了吗?没那回事,我要对得起你。女的听了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说:早知这样,我也不会得病。结婚后女的病治了好几年才治好。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有个收音机听就算富人家了。我记得我大娘家的哥哥在山西当兵买回一个收音机,收音机里每天下午播放配乐小说《人生》,讲的是一个农村青年高家林考上大学分配到城市工作,与青梅竹马一齐长大的恋爱对象乔珍断绝关系,找了城市媳妇,后来犯错误遣送回农村的故事。我每天下午放学后就蹑手蹑脚地到大娘家的后窗户底下听,大娘烧包不让到她家去听,到校后同学们就讨论,都说高家林活该。我想这是时代的演变造就的。
谁家要是在农村没找,从城市领回去媳妇,村里人就说真有出息,还找了个城市的会投去羡慕的目光。我村本家的叔叔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我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上的是邮电学校,毕业分配到淄博工作,也是村里第一个领回城市媳妇的。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放学后叫了几个同学就到他家看媳妇,其实还没结婚。他热情地拿出透明的锡纸包的糖给我们,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城市糖,舍不得吃,见谁让谁看,像领了大奖似的;第一次见到了卷发,我小姑碰碰我说:快看城市人的嘴唇是红的;第一次见到了裙子;第一次见到了高跟鞋,以前这些只能在电影里见到。我们五六个人使劲往前挤,挤到城市媳妇的跟前闻到从来没闻到的香味,我姐说城市人真香,我们欣喜若狂。叔叔还领着媳妇爬山,我们就在山下远远的望着,不敢跟在他们后面,看到叔叔拉着媳妇的手,我们就齐声叫真不害臊!随后是我们的狂笑不止。在地里干活的大婶婶笑着说真是闲的,让她刨上两天地就没闲心爬山了。大爷见了媳妇的烫发头说让她去扬一天麦场,管叫她头上的麦糠摘不下来。
现在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的青年男女基本都到城市安家,有的上大学在城市工作安家,有的挣了钱在城市买房子安家,农村的地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人种着,回家过年时见到的媳妇大都是城市的,就是农村的也看不出来。
我读了这篇小说感叹道:命运弄人啊,留下的是无尽的感慨,人的一生真的无法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