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婷
陆有铨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躁动的百年》这本书洋洋洒洒共70万余字,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材料翔实与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教育发展过程中理出各国教育理论演变的脉络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走向。此外,作者各国教育发展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发前人之所未发,值得我们深思。
"躁动"一词既包括整个20世纪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变革,也包括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形态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黄济评价该书是"对近现代中国和西方教育发展的全面分析和总结。"下面我将从视角取向、结构逻辑与运思方式等对本书进行分析。
一、视角取向
本书力图在一个比较广阔的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考察20世纪教育的历史进程。而20世纪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也就是"躁动"一词的含义。
因此,作者采用纵横两个角度描述20世纪教育的百年历程。在纵向发展的角度中,作者以20世纪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为基,把20世纪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初直到现在(20世纪末为限)。在横向的角度上,作者有意截取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如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下的中国教育等。最后,作者在回顾百年教育历程时,把教育发展纵向的几个特点概括出来:教育政治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这四个方向。
这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关注教育实践与研究教育问题时,必须要及时关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将教育史的研究与经济、历史、社会的研究相联系。
二、结构逻辑
在结构逻辑方面,针对教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不同的面向,将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产生原因、教育内容、主要人物、教育特点、教育影响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详细地进行论述。
例如作者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教育三个阶段的世界大背景:"裂变"、"对峙双峰"、"多极".
第一阶段从19世界末20世界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教育改革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发生裂变后的其他形态的教育改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世界政治体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形成了以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改革浪潮。而俄国十月革命在资本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打破了资本主义独霸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改革。此外,资本主义的裂变还表现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为维护法西斯主义进行的教育改革。
第二阶段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双方开始军备竞赛。美国颁布《1958年国防教育法》,改革课程与教法,目的在于加强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的教育。而苏联的教育改革不在于知识,而在劳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阶段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发表为标志,提出一些未来教育发展的设想,影响了多极世界格局下的各国教育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出现一场世界性危机,即教育体制与迅速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于是各国进行教育改革,如美国的"回到基础"运动、生计教育等。总体上看,世界教育改革呈现出整体性又具有本国的特色。
总之,以时间顺序为主的结构逻辑,详细地呈现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运思方式
在运思方式上,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思维方式,先在整体上呈现20世纪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再详细地论述各个阶段的教育面貌,把各个阶段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展示,最后又概括出20世界教育的特点:政治化、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
面对繁杂变化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作者抓住重要的关键节点对教育进行横截面的分取,以此点为线四处扩散,展现了百年教育丰富而全面的内容。而"躁动"一词形象地描述了20世纪教育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