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看完《死亡诗社》以后,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也促使我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
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规则给人自由,就如过马路要严格遵守红绿灯指挥,否则就会人车混杂,谁都想先过,结果谁也过不了,这就是规则给人自由的真谛。作为校长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这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规则的度,那么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我不惮以最美好的心态去欣赏这影片,不想它还是在我的神经深处使我感动,尽管这已不是第一次观看。我突然觉的,人的一生没有比遇见一个好的老师更重要的事,以至耶稣呼召彼得时,彼得就丢了自己的渔网跟随主了,他知晓这是一位好的拉比。我无意在老师身上堆砌更多的责任,以至先生们惟恐自己误人子弟。只是,人是如此的被动才能知晓某些东西,而那些出自我们体内的自身的想法原来是那么机械而懒惰。
阿多诺说: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自然地,在天安门广场前写诗也是可耻的,以至,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写诗也是可耻的,在应试考卷上写诗也是可耻的,在老师将学生的日记当成作业批改的本子上写诗也是可耻的。(观后感)但诗歌仍然在继续,因为我们承认赋予诗歌以生命、爱、热情、美好、良善、真诚、浪漫的那一位是配得赞美的,为此有许多人用诗歌来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王还是平民。如果人生真的比喻为海中航行,那么,我们的确如惠特曼那样在内心呼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
倘若人和外界的事物可以割开观察,那么,是什么使生活变得无趣和压抑,又是什么使我们的青春曾经充满激情。还记得高中时,因为政府贪污、学校乱收费,我们连夜买纸,写字,熬浆糊,一行五六人在凌晨三点的街上贴大字报表示反对被老师和邻居们夸为老实的孩子们终究在自己的内心里隐藏着一种火山的力量也是在夜间躲进山洞朗读诗歌的力量这力量本不是叛逆,但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行为中常常是叛逆或者被认为叛逆。尼尔的父亲对孩子热爱演戏同样不能接受,他将计划好的道路摆在尼尔的脚下,盼望他成为医生。只是当一个人自己的爱和梦想被他者所替代时,他所剩的便是一个肉身的虚壳,与其如此,便让灵魂得以自由,灵与肉的挣扎是一场荣誉的战争。我不知道那些在星期一割脉、星期二跳楼的人是否如此,但尼尔举枪自尽时,我潸然泪下。
有一次,英语老师叫我起来背课文,我没有准备就说不会背。她说书本里的东西是对的,考试要用怎么能不背。我以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回答她。以至后来,我的平时分总是很低。影片中,老师基廷在课堂上叫学生把教材撕掉。那种机械地去分析一首诗的教材仿佛当下网络上的写诗软件。我们所有的心志被一种人为的权威所引导,那是海盗,不是船长。 对于传统,人常常不是访问古道,而是顽固地死在传统这个字词上,这样的大门,自然不欢迎那些使学生变得不再呆若木鸡并且不再易于管理的人,为此,我们都曾经在身体刚开始发育的时候,就被编排加入政治团体,以便完成我们的思想和谐。除了被嫖还要交费后留在证书的印章,没有人站起来说这是强奸加打劫。当基廷走出教室,内心挣扎的陶德念着Oh!Captain,My Captain!站在桌子上,一个又一个站在桌子上。全然不顾校长的嘶声怒吼。那一刻,你们是站在桌子上凯旋的水手,我是在岸上观望的羞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