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光亮那方
——读《灿烂千阳》有感
阿易
读完《追风筝的人》已有一段时间,但每每想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仍抑制不住内心的颤动。怀着对其作者的作品的尊敬与期待,终等来了他的第二本书——《灿烂千阳》。
《灿烂千阳》与《追风筝的人》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者叙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我的忏悔与救赎,阿富汗的战争环境仅作为一个简单的故事背景而存在。前者所叙述的故事,是完完全全的发生在阿富汗动乱不定的场景之中的,那惨绝人寰的三十年完完全全的融入了故事的血液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
在读胡赛尼的书之前,我如大多数人一样,阿富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存在。印象中的它,就是一个充满战乱与纷争,贫瘠不堪的小国家。读完《灿烂千阳》,作者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及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令我好似变为一个隐形人,站在阿富汗这片血迹斑斑的土地上,见证了国家的衰败,民族的悲恸,真真切切的了解了阿富汗那令人揪心的三十年历史。
七十年代的喀布尔,也曾是灯红酒绿的城市。战争前的它有轿车,有高楼,有人流拥挤的小鸡街巷,到处是店铺和小摊。那时的女人可以打扮的光鲜亮丽的自由穿梭于街巷,有尊严的活着。随着苏联的入侵,一切幸福景象皆开始坍塌。整个国家被血色浸染,人们在炮火的呼啸声中恐慌着,挣扎着。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不复存在,天空中不再有飞翔的风筝,马路上散落着尸体,房屋一座座地被炸毁,整个城市渐变为一座废墟。
90年代,塔利班政权终建立。沉浸于书中,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当我也与所有阿富汗人民认为这是迎来了和平生活的希望曙光之时,谁知,这只是一个更恐怖世界的开端。塔利班政府用尽所有残暴的手段统治着这个国家,他们歧视女性,把女人视为奴隶与发泄欲望的工具。这个国家在压抑与恐惧之中挣扎着……
读过此书,我见证了阿富汗令人揪心的三十年历史。纵使年代已经远去,纵使那个地方离我们很遥远,我想了解之后的人们没有不会为之动容,为之悲痛的。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在黑暗之中,与其不停抱怨,不如向着光亮那方,终见"灿烂千阳".故事中的两个女性便是勇于向着光亮那方,提灯前行的人。
玛利雅姆是个私生女,童年在山后的小泥屋中,在母亲的冷嘲热讽中,在父亲伪善的欺骗中度过。她揭开父亲伪善的面具之时,也是她的母亲自杀之时,也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之时。15岁的玛利雅姆被迫嫁给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自此,她成为了拉希德泄愤的工具。她流产七次,被往嘴里塞石头,每天被奴役着,还要遭受暴力,没有一点尊严。玛利雅姆可谓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另一个女性莱拉,她的少女时代的生活,可以用幸福来形容了。虽然她出生于"革命"开始之时,她的母亲天天陷于对哥哥们的思念之中,一点都不关心她,但她有父亲精心的照顾及教育,有青梅竹马及其父母的照顾与关爱。可是残酷的战争把她带入了一个颠沛流离的世界。战争夺走了她未曾熟悉过的哥哥们的生命,又令她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被炸成碎片。而后,亲密竹马恋人死亡的消息更给她摇摇欲坠的人生以致命一击。她来不及伤心绝望,为了保住腹中的孩子,她强迫十四岁的自己嫁给快要六十的拉希德。这就是人性的本能吧,在苦痛之中,不放弃一点能让人看到希望的阳光。
如此,两个阿富汗女人各自带着不同悲惨的经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她们心底潜藏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使她们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渐渐彼此理解,缔结友谊,相互支撑着活下去。最终,玛利雅姆为了保护莱拉,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又为了莱拉的梦想,自己认罪。玛利雅姆是一个可怜的女人,终身未得老天眷顾,充满苦难。但在生命的尽头,她却看到了希望,心中安宁。因为她觉得自己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终成为了别人心中的人物。她是我最喜爱的人物,因为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她仍保持着善良。即使心早已千疮百孔,也未失去它善良的本色。
整个故事,读来略显沉重,令人悲伤。所幸,最终莱拉找到了心爱之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终看到了自己梦中的"灿烂千阳".
不知世上还有多少如她们一样遭受着苦难蹂躏的女子,在黑暗之中不停的挣扎着,却从未选择过放弃。她们忍耐着,盼望着,不断地向着光亮那方前进着,等待迎来"灿烂千阳".愿世上少些纷争,人与人之间多些平等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