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冠林
教师的原动力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以下是一位工作一年多的菜鸟教师的某一生活片段。 2012年初冬的第一场雪,我立在皖西当代中学A楼四楼的窗前看着细小的雪片在空中飞舞,心暖暖的,我打开窗,伸出头,仰面向雪,点点的冰凉轻触脸庞,心中有言传不出的快意,我痴痴地笑,笑完之后走向教室,去驾驭三尺讲台,我说的课是李煜的《虞美人》,也许是婉约词容易被我们这些平常人感知的缘故吧,学生听地很认真。说着说着,我再次提及窗外的雪,感叹心性的差别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嘴里和学生解读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进而牵出诸多文人与之相反的豪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八百里分麾下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感叹这些内化到骨子里的东西,又岂是借助三两点雪花所能苦吟出来的呢。
由雪及心,现在我慢慢地喜欢上语文教学工作,每天趴在书堆中翻阅资料,细细地体味那些“天成”文章所带来的审美情趣,通过文章去遥想独立寒秋的伟岸;惊叹弯弓射大雕的勇武;仰慕东临碣石,顾盼天下的雄主;怜惜栏杆拍遍,无人会意的落寞;艳羡采菊东篱,身融南山下的旷达。我内心获得诸多喜悦和满足,再将这些领悟和感触清清爽爽地传授给学生,是多么快乐的事。每天早晨,我和学生一起晨读,他们背课文,我也背,背着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文章,我庆幸有这样美好的工作。
以上是我第一年工作的一个片段,因为要上好课,我背掉了三百多首古诗词,并尝试着写些东西,教书不是我的烦恼,它恰是一份快乐。
蔡林森先生的执教经历更是丰富多彩,五十年的执教生涯。数学专业出身的他带过物理、语文、政治、音乐、美术等,而他却把每一科都教得很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快乐。他自述,语文教学让他提高了阅读,写作水平;美术教学让他学会了写美术字,写墙头标语;音乐教学让他学会了编文娱节目,登台演《奇袭白虎团》......
他解释道,这些成果来源于他最初始的信念:“教,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就逼着自己要学。”,“不停地吃苦、自学,教好了学生,同时自己学到了本领。”
我想每个教学工作者都有此体验,教学并不只是负担、压力和烦恼,而更多的是一种兴趣,教学中,教师多了学习的途径,学到了本领,领略到知识的乐趣,进而铸就一种情怀,成为一位被学生爱戴的教师。蔡林森的努力启示我们,钻研课本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他人强加的要求,而应是每位教师角色的内驱力,是一位人民教师所有工作中最本真的开始和最恒久的归宿。蔡林森如此,魏书生如此,我们每一位教师更须如此。
教学之法 有人会因为:“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而一脸茫然,但蔡林森却化繁为简,将所有方法都简化在一个中心阵地——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教法的高低差别,可谓天地之别。现在普遍教法是,教师先领悟知识点,再直接讲给学生听,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这样虽好,但也会造成学生很少突破老师的教学内容,而进一步探究老师讲的以外东西,致使多数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难以得到激发。我曾看到一个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它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祖父教孙子学习,祖父并不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仅是初中毕业,更别谈教学的才能了。但祖父每天做的事就是拿起孙子的书,同孙子一起学习。祖父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孙子,孙子给爷爷解答难题,这样,孙子获得了快乐与成就感,从而学得非常认真。遇到自己也不会的问题,孙子第二天带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其间必是认真理解,再回去讲题。久而久之,孙子在讲题的过程中开启了学习之门,获得学习的兴趣,树立求学的信心。最终,在爷爷的一路追问之下,孙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爷爷的方法恰恰就是颠覆教师讲解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的思路。
爷爷教学方式是个例,蔡林森先生却将这种思路形成理论,带进了课堂,掀起了一场教学革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
他带领他的教师团队创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学奇迹,起初洋思中学、永威中学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学校,在蔡校长的引领下,都转变为全国名校。
蔡林森先生自己解说:理念的形成是源于他小时候坎坷的求学经历,因为家境困难,蔡林森小时候无法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上学,先自学、再去问老师的无奈之法始终贯穿着蔡林森学习生,而他却在“先学后问”的模式下受益良多,因而他的成绩在学校一直都是出类拔萃的。当他成为教师以后,他也决心将自己的这一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教学模式,进而推广到所有学科。
大家可想而知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思维的创新,方法的探索,细节的处理,这花去的心血都是难以想象的。下面就是永威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指导下形成的一堂成熟的课堂过程,也是永威中学所有课堂中的一堂普通课:
上午8点,上课铃响过,准时开始。
不像公开课,没有任何的“热身”,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材第15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随即,多媒体出示:“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2.能够准确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确认每个学生都看完之后,刘老师没有开讲,而是请大家自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立即紧张地自学。” 以下是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1页至第142页练习前面的内容,注意: 通过解答第141页“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例1是如何运用这个性质的?
6分钟后,要检测大家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
学生们立即全神贯注看起书来。老师轻轻地、慢慢地巡视,偶尔俯身轻声督促个别学生要专心。大约过了5分多钟,自学结束。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要“考”大家:做课本第142页的4道“练习”——
(1)b5·b;(2)10×102×103;(3)-a2·a6;(4)y2n·yn+1。
2个学生(均为后进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这是“检测”,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检测他们自学的效果如何。
果不其然,板演的一个学生暴露了问题:
-a2·a6=-a2+6=a8
刘老师也发现下面的学生这道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a4!她什么也没有说。
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了。她还是什么也不讲:“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上板演的题,这两名学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正确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他们更正。”
大家更正的都是第3道题。
一个学生直接写上答案-a8。
另一个学生觉得不完全对,进行了补充:-a2·a6=-a2+6=-a8。
在他们进行更正的时候,老师不做判断.而是鼓动大家:“请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这两个同学更正得是否正确,他们更正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还真有不同答案。
又一个学生上黑板更正道:-a2·a6=-a2+6=-a8。
再也没有人要更正了。
刘老师引导大家对比观察、讨论两个板演学生每道题的每一个解题步骤是否正确,为什么。
讨论的焦点在第3题。
“这3个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刘老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分别请几名学生回答什么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什么。
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是-a8。因为-a2与a2的相反数相等,所以-a2与a6的底数相同.因此可以运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
教师在答案-a8的后边批个 “√”。
答案是a4的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谁能纠正答案是a8同学的错呢?”老师把更正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
很简单,一个学生说:“-a2≠(一a)2≠a2,-a2·a6=一(a2)·a6=-a8≠
a8。”
一个重点解决了。老师引导到一个被孩子们忽略的问题:“第4小题的指数与前3道题的指数有什么不同??‘最后一道题的指数是多项式.而前边几道题的指数是单项式。”“很好。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这是道引申题:(a+b)2·(a+b)3=?
“谁会做这道题?请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后进生。“a5+1。”
“有不同答案的吗?”
一个学生道:“应该是(a+b)5。”
“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刷刷刷,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为什么?”
“(a+b)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底数是(a+b)。”刚才应答的学生解释。
“同意的同学请举手。”小手如林。
刘晓书放心了:如果这个变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那说明他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理解到位了。
还有15分钟。.她立刻转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训练。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吗?好。下面老师就要检测大家准确运用这个性质的能力.比一比,谁的作业得满分。”
课堂作业来自学校为学生订购的唯一一本教辅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与教材同步的《基础训练》:
必做题:第89至第90页的第1至第17题;
选做题:第90页的第18题。
要求:书写工整,独立完成。
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作业。教师轻轻走过每个学生,只看,不说。
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课结束。
这样一堂没有花招,没有热闹,没有激动的课堂,却推及了全校,进而改变了永威中学,创造了奇迹,实现了永威中学高考近百分百的本科率,和辉煌的中考成绩。
时间和成绩证明着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成熟与高效,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需再去思考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我们要细致地了解,努力地学习,熟练地掌握,再到灵活的运用,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