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鹅
这段时间对历史书比较感兴趣,读历史可以给你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读历史并不是为了指导未来,而是为了让心更自由。当然了,读什么样的历史书也很重要,说实话,国内所谓很多历史书我是看不懂的,不过我倒是明白了为什么初中我历史从来不及格了,毫无逻辑性,要么就是歌颂神灵要么就是痛斥恶魔,实在不知所云,背多少遍都记不住。
《乾隆帝》,【美】欧立德著,是我读的甲骨文系列第三本史书,前两本《西太后》《永乐帝》,前两本是日本学者所著,个人觉得均比《乾隆帝》好的多,尤其推荐《西太后》。
《乾隆帝》整体给我的印象是,乾隆比较按部就班,性格比较稳定,一个统治者做出几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并不难,可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于律己,为社稷安稳做出切切实实的成功或失败的努力。乾隆的自律从他的日常可见一斑,皇帝通常在早晨五点左右。起床沐浴后,更衣,用膳,然后读一会史书。乾隆在位时所言:“凡修己治人之道,事君居官之理,辈载于书”,故其一直有读书的习惯。七点前皇帝就要准备接见群臣,然后开始处理国家事务。中午时分,当天最为紧要的事务才能处理完毕,然后皇帝会留出一点时间召见新任官员。下午两点左右通常是皇帝一天中的主餐时间(好抗饿)。用膳完毕,乾隆会暂时抛下政务去练习绘画和书法,吟诗以及鉴赏其收藏品。通常皇帝八点左右就会就寝,如遇战事(这在乾隆期间是很正常的),皇帝会更加勤政。乾隆甚至在晚年得时候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所以至少他得身体看上去非常健康,尚未年老体衰。对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循作息规律的人,我一向是很敬佩。(因为我自己做不到)
做为君主,总要给自己的统治定格在基调,总要面对这种选择,是以严刑苛律进行统治,还是相信自己道德典范的影响。虽然登基之初还是延续了雍正的某些方式方法,乾隆一直承诺是要实行温和的统治的,其统治风格直到第一任皇后去世。乾隆与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大婚之时,弘历只有16岁,富察氏只有15岁,他们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直到23年后富察氏去世。皇后在36岁突然离世,是乾隆统治的第一个转折点,皇后去世后,乾隆悲痛不已,放佛将因失去发妻的所有悲伤都寄托在悼念皇后的仪式上,由此而引发了第一轮朝野上下之人心惶惶。开始,乾隆对那些没有上奏表示对皇后去世悼念和悲痛之情的官员,迅速惩戒53人,连降两级;皇后去世一个月后,乾隆进一步公开指责两位皇子哀悼之心不诚,剥夺了他们的皇位继承资格;此后不久,又发现负责皇后葬礼的官员犯了许多低级错误,如在皇后册文的满文翻译中出现错误,译者因而被判斩监候。当发现大量官员藐视其百日内不得剃头的规定时,后乾隆的怒气、怨恨、和痛楚彻底爆发了出来,满洲官员再次成为被迁怒的对象,乾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酷,朝廷气氛变得格外紧张起来,这种无可预料的报复行为,在乾隆此后40年的统治中将反复出现。而乾隆个人,似乎从未摆脱过丧偶之痛,1765年自杭州返京路过山东时,乾隆作诗悼念亡妻:“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兮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直至1799年乾隆去世之时,其共写了一百多首哀悼富察氏的作品。
乾隆帝的军功及南巡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在此不缀。而在乾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地所有努力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致力于防止满洲人。如乾隆推进满语的使用、整理并编辑历史资料,书写赞美满洲故土得诗歌,整理宗教礼仪及庆祝满洲的尚武文化等,不知疲倦的去维持和加强诸如勇猛、节俭、以及骑射技巧等满洲的传统和美德。乾隆在此方面不可谓不用心,甚至可以说过度执着,但终究却收效甚微,八旗子弟终究是越来越不适应骑射,越来越适应都市奢华安逸的生活。乾隆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忧思并为此做出如此多的努力,是因为,他一直谨记从金史中得到的教训:一个少数族群如果想要确保其统治,就需要保持其自身的特殊身份认同。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对待家庭的态度。
乾隆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很高,其严格遵循《大学》中的经典教诲,即成功的政治统治缘于良好的家庭统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乾隆的母亲钮钴禄氏,从乾隆登基一直到1777年84岁高龄去世的42年间,享尽荣华富贵,甚至皇帝南巡时也一直随行,直至自己走不动为止,乾隆为其举办盛大的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更是奢华无比(崇庆皇太后的奢华后来被慈禧一直致力追求模仿而不可得)。
而提到乾隆的孩子,想必皇帝自己都会觉得颇多遗憾。乾隆的皇子们并不是很突出,乾隆曾经很忧虑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会经常想到如果富察氏的两位皇子还活着,那么这就不是个问题了。最受乾隆宠爱的孩子不是某个皇子是十公主。和孝公主出生于1775年,此时乾隆已经65岁了,十公主自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乾隆的掌上明珠,随着公主的长大,人们发现她不仅遗传了父亲的外貌,同时也继承了他的自信和射箭天分,她经常穿着男装和乾隆一起围猎。“汝为皇子,朕必应汝储也”,在乾隆看来,除了性别,和孝公主完全符合作为统治中国的帝王的所有要求。和孝公主成年后,乾隆将其许配给了在乾隆统治后期独揽大权的和珅侄子丰绅殷德。
乾隆统治期间,国泰民安,人口急速增长,经济稳速增长,国库丰盈,虽然乾隆数次巡游,不可谓不铺张,单其巡游用度仅占每年政府收入很小一部分,完全负担得起,且诸多大型活动(如崇庆皇太后六十、七十、八十大寿等)均大部分出自乾隆私人腰包。
乾隆帝十分厌恶结党的派系活动,孔子曰,君子不党。但是,派系活动又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急于创业的年轻人为了得到能够让他们步入仕途的功名,总要经过激烈的斗争,在这种氛围中,一个人绝不可能有太多的朋友;同时,一个人也决不可能知道谁才是他的朋友。这就使得不同的官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无论怎样,每位官员都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立场,而那些坚持不做选择的官员通常会发现自己陷入孤立无援、被边缘化和缺乏影响力的境地。
这种政治环境下,到乾隆统治后期,政府办事效率地低下,国家的典章和制度再未恢复纷乱四起,出现了兄弟会,白莲教和血腥的仇杀。这也是乾隆依赖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君臣关系的局限性。尤其乾隆晚年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力度已远不如年轻时,也向大家展示年迈的皇帝已经没有当年的魄力去严惩官员们的渎职行为。加之乾隆对母亲的孝顺以及赐给和孝公主的奢华嫁妆,均表明奢侈之风正在乾隆时期日益滋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风气的不断败坏。
乾隆帝最后选择禅位,是为了遵守自己当初即位时的诺言,也是为了遵守孝道,不超过其祖父康熙的统治年限。
历史本无对错,总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乾隆帝,天之骄子,世之凡人。
小企鹅.北京
2017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