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马田《灵性低潮》第一章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们,我还要称赞他。"诗篇42:5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篇42:11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闷?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篇43:5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诗篇的作者和背景吧。
参考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的介绍诗42-43是一首祈祷诗,求神拯救他脱离【仇敌的欺压】(42:9、43:2)并使他重新回到圣殿,神的面前。所谓【不虔诚的国】(43:1)可能指大马色的亚兰人,而作者在他们某次入侵犹大时被掳(如哈薛的入侵,见王下12:17-18),本篇是诗篇第二卷的开始,就此结构而言,本诗的三段诗十分对称(每一段诗有4节;42:1-4,6-10;43:1-4),且每段都有相同的重叠句(42:5,11;53:5),不过,在第二诗段的中央却多了一节诗(42:8)这节打断了正在发展的思路,而注入信靠神的宣告,和全诗三个重叠句中所表达的一样。除了重叠句之外,这篇祈祷诗是以切慕神开始,以立誓要在他的祭坛赞美神(43:4)为结束,框住全诗。有关重叠句的诗篇,见46、49、59、80、107篇。
新国际版研读圣经,解释42:5为:重叠句:信心激发信心。称赞他:为神的拯救赞美他。
参考祈祷本圣经的介绍诗篇42-43虽一向以各自独立的两首诗刊在卷二中,但在结构和主题上应该为同一首求告诗。后者因为礼仪程序或其他理由分成两首。1,二诗的副歌一样(42:5,11;43:5);2,43篇无标注,可见42篇的题注包括了43篇;3,思想和用词都相似。
第一段描写了诗人远离圣城,受人讥笑的苦况,渴望有神同在。第二段描述在异地为神所弃,几至于死的痛苦,但任然坚决信仰神。第三段是祈求神拯救的祷告,本着信心赞美神。
祈祷本圣经,解释42:5为:这是第一段的副歌。作者责备自己为什么灰心,不本着信心赞美神,因他是人的帮助。本节下半可译为"应当仰望神,还要赞美他,他是我的救主,我的神。""笑脸"有鼓励、支持、拯救之意。
参考灵修版圣经的介绍诗篇42篇4-5节,这首诗的作者非常悲伤,因为他流亡到耶路撒冷以外很远的地方去,无法在神的殿中敬拜神,在这段神设定的节日里,全国都要记住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基于以上各版本圣经对于诗篇42-43篇的介绍,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此段圣经中所描绘的"灵性低潮".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首诗,是在背井离乡,灵性里遭逢流放的背景下,从诗人内心深处抒发信仰告白的一首诗。诗人深处于一个属灵荒漠中,表达内在对上帝切慕,热诚爱主,信心托付,仰望看不见的神的信靠,所做的一首诗。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内心感受的文学体裁,不是记述事实。所以,本书中引用这段诗篇的副歌来表达人的灵性低潮,我们读者需要认真体会。
相反,作者在第一章提到说,我们许多人灵性的低潮是和作者一样,我个人的经验并不是如此,在我人生当中的低潮,并没有诗人的如此深刻,诗人之所以会问"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诗人忧闷的原因在于他的内心因为不能敬拜他所爱的神而郁闷,可是我的郁闷却不是如此,我会因为事情达不到我想要的目的而郁闷(是我的目的而不是神的目的),因为我不能掌控自己和别人而郁闷(我想掌管一切,而不是让神掌管一切),因为这世上的事情而郁闷(我的心爱这个世界,而不是神)。诗篇中,郁闷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神,是诗人对神的信心。或者诗人其实并不能称之为"低潮",甚至可以用信心的"高潮"来形容。而且诗人并没有被这种作者认为的"低潮"禁锢,他甚至就在一句诗当中就得到了解脱,"称赞他、我的神、我脸上的光荣…"这是第一点的不同;第二点,作者提到神在地上的国度是借着每一个人基督徒的见证来扩展的,…(这里需要澄清,这只是神的国度在地上扩展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为了神的国和他的荣耀,我们必须解决灵性低潮的"问题".作者认为"低潮"是不对的,是需要解决的。就诗篇42-43中所谓的"低潮",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诗人不能敬拜他的神,难道他不应该郁闷吗?郁闷就是"低潮","低潮"就一定不好吗?"低潮"是可以通过否认这种经历而得到解决的吗?人生起伏,波澜不惊,保罗说的好:"我知道怎么处卑贱,也知道怎么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时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作者所指出的"灵性低潮"其实和诗篇作者所经历的不是同一件事情,或者不是同一个范畴的事情。我认同作者说的确我们需要解决不要让人觉得,做了基督徒就要过那种抑郁苦闷、毫无乐趣的生活,解决这样的生命光景是有需要的。忧闷的事情和诗篇的作者不同、忧闷的对象也和诗篇的作者不同。
作者在讲到当解决"灵性低潮"的时候,好像诗篇的作者是"看看诗人的景况,可以使我们心生警惕"的反面教材,其实诗人倒是非常鼓励我,坚定了我的信心。作者在接下来谈论到"气质"时,所提到的"内向"和"外向"带着浓重的批判色彩,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对于性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对于气质,希布格拉里很早有一个古典分法,即将其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这种分法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延用。希布格拉里的学说与后来的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胆汁质相当于巴甫洛夫的兴奋型,多血质相当于活泼型,粘液质相当于安静型,抑郁质相当于懦弱型。胆汁质表现为精力旺盛,态度直率,易激动,有时暴躁。并不是像作者所说的内向、外向如此简单就可以划分的。
"吾日三省吾身"不是曾子教导的,曾子是鄫国的后裔,生于公元前505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教导。
其实了解自己是什么气质对于一个使用上帝的圣经真理和圣灵的光照检视罪人内心,了解自身的全然败坏的被罪污染的本性只是管中窥豹,只有皮毛而已。了解自己是什么气质,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只会带来骄傲和自卑的不属于神的情感经历。气质有不同,不同带来差异,差异带来好坏优劣的比较心理,比较带来骄傲和自卑。
再者,作者提到健康问题的时候,引用了司布真的例子,讲到他传道40年,是一位大有能力、家喻户晓的传道人,而他患有痛风,使得他有"灵性低潮".这里也要好好思考。作者提出"若是我们了解身体健康对灵性光景有部分影响,一旦遇到身体状况稍差时,在适当的范围内,便可以允许自己的灵性稍微低沉一点",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灵性低潮",可以允许自己稍微低沉?
我认同健康会对我们的灵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情绪也是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我们可以在灵里放纵自己软弱的理由。
另一方面,特别提到司布真患有痛风是遗传病,换言之,这是神在他出生的时候就给他的,保罗也说他有一根刺,"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实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12:7-9),神同样在今天也使用人身体的软弱来荣耀他自己,我倒觉得司布真、保罗因着肉体的软弱,而学习了如何信靠神,就像神说有病的人用不着医生一样,健康的人是很好,身体是要保养顾惜,但是我们更加是要在身体软弱的时候,信心不软弱,让上帝的恩典和他的荣耀来补满身体的缺欠,让身体的不足,其他人看到的时候,能够看到上帝恩典的记号,这个时候,身体的软弱恰恰就是上帝恩典的记号,这才是重要的,另外,我们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健康却在上帝的手中,司布真的痛风并不是他乐意的,没有人愿意身体生病,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健康,生命在上帝的手中,我们只要信靠他,"外体虽然朽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
在第一章最后的解决之道当中,作者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这位诗人所已经学会的功课,就是把自我控制在手中……他不但把自我控制在手中,更重要的是他对自我说话。"我们解决灵性低潮的方式就是控制自我?然后作者也引用唯物论哲学的自我、我的概念,其实引用的也不对,因为唯物论的我分为自我、本我、超我。在心理动力论(以唯物论为基础的)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作者提出"灵性生活得胜的关键在于知道如何控制自我",这样的结论对吗?我们的得胜在于基督福音的大能,在于我们对上帝救恩真理的认识和认同,在于上帝。
诗篇42-43篇中的作者之所以能够在灵性受到困境的时候依然信靠不动摇,不是在于他控制自我,而是在于"神哪!我的心切慕你,如鹿渴慕溪水".
大家且看且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