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短文,勾勒出历经沧桑的北大曾经的模样。永远不老的博雅塔、未名湖,陪伴着几代人的青春。母校如斯,应感幸福。
正如故乡未必是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母校的定义,也不应局限于懵懂的幼年时期。只要寻求到与某所学校精神上的契合点,那么便可矢志不渝地铭记这心智的发源地。
其实,对于母校的留恋,更多是对老师的爱戴。老一代北大人对蔡元培校长的敬仰,对各位学术泰斗的敬仰令人动容,而所谓学校之氛围,恰恰是集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教员之性格而成。正是北大教师的独特个性,造就了早年北大学术争鸣的热烈场面。
读着书中对老师的深切怀念,我也想起在我走过的不长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影响的老师们。他们虽各不相同,但都把教学作为严肃的事业,用极大的耐心引领着我不断向上攀登。
我很感谢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若没有她,我可能很难去领略文字的力量,也不会对故纸堆中的历史产生兴趣。
她是在五年级接过我们班的。当时的我不知道小升初的压力,也不会对这样一位常年教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产生多大的畏惧,只是像往常一样上课和作业,闲的时候再看些杂书,生活挺没有目标。或许是看的书量变引发了质变,她来之后,我的作文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我一下子找到了作文的感觉,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天一下敞亮了。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引导,因为孩子的热情可能会延续一生,而她当时的确是这样做的。她给我打的一个个鲜红的95分,极大地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她讲的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又让我找到了一个新领域去探索。她给予我的特别的关注,使我获得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她教导我的男子汉的品格,又促进着我逐渐走出怯懦,向思想的萌发靠近。小学的最后两年,是我开始成人的最初阶段,我很感谢上天送来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她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社会,通往世界的大门。
至于我那小小的初中,留给我的仍是非凡的收获。在那里,我开始去挑战,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会与人交流,开始明白关于人生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初中的老师是极其敬业与关心学生的。他们对于教学的严谨程度,在学生身上,也有着相应的体现。此外,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是十分经得住考验的。正是这宽容的气氛和团结的师生关系,使我放开手脚,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初中毕业之后,会有许多校友去不约而同地怀念它。无论怎样,这初中三年所留给我的记忆,都是美好和珍贵的。
到这里,似乎有些偏题,但恰恰是这份对于母校、对于老师的感情,让我找到了与手中这本集子的情感呼应。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北大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年轻。她为几代人的青春提供了最好的港湾,而回报则是一颗颗火烫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