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杭州第二中学405 高溯楠
读这本书,纯粹机缘巧合。一开始,是没打算读它的,毕竟“思想”“星空”这种词汇在我这个年龄段听上去实在有些虚妄,有些不可捉摸,但看到作者周国平,感觉好生眼熟,记得自己最喜欢的诗《旅程》便是他写的,但是直到翻开时才意识到,我又一次记错了,诗,是汪国真的。
既翻之,则阅之,多读本书,应该只会有好处吧?才看自述,我就感到深深的触动,“我原是一个易感人,容易为情所困,跳不出来,我又是一个天性悲观的人,从小就经常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容易看破红尘。因此,我面临双重的危险,既可能毁于色,也可能堕于空”联想自己,不也如此嘛!青春期,对异性朦胧而迷茫的感觉;自有记忆起,便开始思考死亡时的心理和感觉状态,分析各种不同的处境。这些和作者青年时有着太多的重合点,对书的兴趣又怎么会少呢?
果然,就冲我开篇这个问题“应该只会有好处吧?”周先生立刻就点了出来——未必呢!蒙田创词“文殛”象征着开卷有害,不是以前所读的那些书杂、书劣就会让人思想程度变浅般云云,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读书要看人!以经典的书前提,读的多,未必就好!一个智慧的天才如果读过多的经典,只会掐灭自身的创作能力和求知欲,而一个慵懒之人只会凭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装作智者劳神伤身,那要怎么做呢?
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只有一个会让人内心放松的心理状态,大脑才会去真正接纳知识,去牢记,而不是只为补充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知识来自我麻痹。为此,周先生提出的几个观点却让人眼前一亮“一个人的书单决定人的个性”“凡书,直接读原著”“名著是在名译之后才诞生的”“读贤哲的书,走自己的路”;这些内容,我即便偶有思绪,却从未有所实施。从来没有真正经典的书单,也没有真正可以一生去奉行的《圣经》,对于书的喜好是由心而生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个人的内心就可能有上千种的书单,“书”是人类个体的思想结存,只能用作参考,用作吸收,而绝不能复制。
现在生活中有很多论谈、讲座,纷纷向作家、教育家请教现在人应该怎么读书,周先生的话让人耳目一新,“怎样读书”等于“怎样不读书”。开始有些难以置信,随后也释然了,读书是自己的事,哪来那么多的方法,心境上爱读书,才代表行为上爱读书。写作,对现在各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写作的素材却苦煞了太多的人!周先生一席话让人豁然开朗,“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感受,就不要写作”,“刻异的风格就等于平庸的习作”,“真正独特的风格是不可模仿的”,通俗易懂,却又大道至简,世间无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相同的人,风格属于厚积薄发,刻意营造只会在时间的流逝下被勘破,无所遁形,而所谓创新更是从所了解的事物中去不断发现,人人不同,创新结果自然不同,这也不等同于刻意的标新。
有几句话没有特别深的感悟,但总让人颇有共鸣,眼中放光!“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审美世界是趣味,而非功利,多好的一个譬喻呀!送给那些为了工作挣钱而忽略亲情,昧下良心的人;“人是地球的客人,而对自然的宴请,可以不羞愧,但要做一个有教养,对得起自然的人”多好的思想觉悟,点醒梦中人,送给那些默默宣传节能环境的志愿者和为谋求利益、非法摧残自然的可怜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