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周士猛
"一年之计在于春",语出北宋理学家邵雍。正史和野史对于邵雍的评价都很高,《宋史》中邵雍传记称他与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为北宋"五子".这句名言的后面还有两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集团公司领导尹家绪同志引经据典,在新春伊始,焦聚"创新"为主题,呼唤广大兵工子弟坚持双轮驱动,培育创新文化,高扬创新风帆,鼓足干劲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拥抱集团公司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已经是尹家绪同志连续四年在新春时节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可见公司领导对于春天能否开好头,为一整年工作打好基础的重视。
本人认真阅读了《奋斗,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这篇文章。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现结合本职工作,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这三个方面,谈谈科研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万物复苏,是生根发芽,是生机盎然。万物复苏代表新陈代谢。科研工作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时刻站在科技的最前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根发芽代表新开端,好的开端在于扎好根,打好基础,这样上层的华丽"创新"才能经的起"风雨"的考验。与此同时,坚实的基础为科研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了保障,也为好方向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方向错了等于南辕北辙。除从理论和实践中汲取养分外,科研工作者要向骨干同志积极学习,尤其是向老同志学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同志的经验和工作能力是经历过时间和岁月考验的,结合自己的工作,多继承,多发扬,让自己快速成长,也让自己更有底气去勇于承担各类科研挑战。生机盎然代表活力。科研人员要有活力,有激情,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这是创新灵感的源泉和推进剂,蹉跎岁月,只会让自己慢慢的被时代淘汰。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是朝气,是规律作息,是紧迫感。科研工作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这是一种对待科研工作的积极态度,也是对待困难挑战应有的乐观精神。科研课题研究就像孕育一个新生婴儿,你的朝气也会被继承在课题中,直至瓜熟蒂落。良好的作息习惯,不随便熬夜,是科研工作者健康身体的保证,统筹安排时间也是研究工作得以科学合理进行的保证。最近,常有新闻曝出科研人员不注意规律作息,过度劳累,进而引发重病或猝死,应当引起科研工作者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能给科研工作带来活力,还是家人幸福安心的保障。
科研工作者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国际形势时有剑拔弩张之势,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作为军工科研人员仍需时刻铭记在心。此外,国内"军民融合"的新政策提出后,军工领域竞争将日趋激烈,也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生之计在于勤".勤是态度,是补不足,是修养。韩愈的《进学解》讲到"业精于勤,荒于嬉",因此,态度往往决定成败,而且勤代表了科研工作者对待科学以及科研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勤能补不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钱伟长院士实际上是文科出身,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但怀着救国的思想,毅然决定转理工科。文转理重新开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钱先生从来都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曾自诩是清华最勤奋用功的人,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有一次他竟然发现了华罗庚院士的身影,上前一问,华罗庚四点就起床,而且已经背完了。像钱先生和华先生这样有着大智慧的科研人员尚且如此勤奋,我们哪有不努力的道理。勤是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勤学好问"更是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素养。大家都应该勤奋好学,争取好成绩,不做科研中的方仲永。
单位已经由事业型向企业型改革转轨,不管科研环境怎样变化,科研工作者只要认真做好以上三点,都能无往不胜。最后,借一首汉乐府中古诗相互勉励:"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