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尽管《红楼梦》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艺术情境乃至复杂的思想意义,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确实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高出一层,但它仍然是小说,是一般文人可以随意谈论的对象。胡适开创的新红学要求对与小说有关的一切进行历史考证,而像曹家故实、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脂批等等都是相当专门的的课题,不是任何学人都可以轻易问津的。新红学提升了红学的地位和水准,却也使红学越来越精英化了。无论如何,红学只是一门专业学术,谈红容易,研究红学却不容易。但 49 年后,《红楼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度还出现了不少业余红学家、“工农兵红学家”。 红学与 20 世纪之间的“与”不是一般的连接词,因为红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而是 20 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气氛中建构之“学”。不但 19 世纪红没有红学, 21 世纪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也不会是 20 世纪式的“红学”。
《红楼梦》中人物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 ,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李纨最后说:正所谓“使之以权,动之以利”。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 ' 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六、刘姥姥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七、晴雯
晴雯乃贾府内又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无所忌惮的言辞给读者呈现出了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晴雯并未因为宝玉是她的主子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大骂,而是以理辩驳。例:“平日坏了多少宝贝也不心疼,今儿一把扇子惹发了这么大问题”。“今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调好的使”。“我是一个蠢材,那里陪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在砸了盘子,更了不得!”。只见她的反抗精神。而袭人的好心劝解又被她冷嘲热讽地反驳一翻,可见她的直率。而她又以撕扇子来取乐,不顾他人的看法,尽由自己开心,事后会做何评论,造成何种影响他都不会去理会。还有几句:“我不敢惹爷”“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等。这一切刁酸无忌的语言把她的任性,也是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也正是这一系列语言使晴雯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了。
八、平儿
要说《红楼梦》里丫环最漂亮的,还得是平儿,由于她被贾琏收了二房,所以地位也就不同于别的一般的丫环了,但她的出身低微这个事实却一生也抹不去,这也就决定了平儿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不会太高。平儿天资聪慧,可偏与王熙凤成主仆关系,则显得有点儿“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日常事务处理上,平儿可是帮了凤姐的大忙了,所以说王熙凤对平儿也挺好。 但虽说跟着王熙凤吃香的喝辣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平儿实际上去贾琏也有爱幕之情但是有王熙凤在,她也不敢太过于表露,而且由于凤姐婚久不孕,使她更加看管贾琏,不让他和别的女人相处太密切,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出来的。所以有时贾琏和平儿乘着王熙凤不在,偷偷亲热一番,被凤姐发现了,还要冷嘲热讽一番。但是平儿还是比较善良的,当贾琏在外面沾花惹草,勾搭上尤二姐后,王熙凤假惺惺的去把尤二姐接回来,却在背地里使坏,使二姐已经成形的胎儿堕掉了,二姐也不堪忍耻辱而自缢身亡,在这期间,贾府里唯一对她好的便是平儿了,一直对他百般照顾,还把好死时将要交给贾琏的二百两银子一文不少的交给了贾琏。由此可见,平儿的心地是十分善良的。这样可爱的姑娘谁能不为之动心??平儿在贾府没落后出家为妮,一生遁入空门,从此与世俗无缘,唉,平地儿啊,可怜,可悲,可叹的平儿呀!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
统计出:
( 1 )宁荣两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宁荣两府眷属女三十一人。
( 2 )贾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 3 )贾府姻娅: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 4 )两府仆人:丫环七十三人,仆妇一百二十五人,男仆六十七人,小厮二十七人。
( 5 )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宫太监二十七人,宫女七人。
( 6 )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属十四人。
( 7 )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只有职称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 8 )社会人物:各阶层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医生男十四人,门客男十人。优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连宗男四人,女四人。
( 9 )外国人:女二人。
( 10 )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
总计: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有人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归谱如下:
十二金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
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
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
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
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
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
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七彩:
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
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红楼梦》叙事艺术摘要在叙事层面,通过设立“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而把红楼开场回溯至女娲补天的苍茫时刻:史前之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石头开口说话(叙事) , 实现了话语向诗语的敞开;情节淡化,实现了故事向情的敞开。如此《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关键词:意象化的叙事者;天人之境;诗意叙事开场《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在继承和改造了此前各种话本、长篇小说、戏剧的开场模式后,把古代小说的叙事开场艺术又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即它已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开端,如引起故事、交代背景、介绍人物等,而是《红楼梦》独特的诗化叙事策略,是创设情境,以实现小说叙事的诗意追求。
一、时间向空间敞开《红楼梦》从大荒山、从女娲补天揭幕,在补天神话神圣而宏伟的叙述中,女娲的一不小心遗漏下一块石头,使得石头陷于被弃而孤独的焦虑中。这一充满隐喻性的“事故”把故事的起始时间定格在石破天惊的补天之时。问题是这个“之时”是什么“之时”? 或曰是史前之时。但这是确定的时间刻度吗? 史前的无限性本身已把这一确定性虚化,而变得无法确定了。加之“石兄”宣称的“无朝代纪年可考”和“石头”“不知历几世几劫”后的回归大荒山,于是只有大荒山、石头的意象呈现在眼前了。人们早就注意到《红楼梦》是从遥远的“补天”神话开场的,通过“石头”的眼光,从遥远的大荒山来看红楼故事,这是以大观小,从空间来看时间的,是时间的虚化和空间的实化,是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由于“石头”把过去、现在、未来统一一身,站在时间之维的前端对其后端之事预叙,就打破了线性的时间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一僧一道、石头勾连着大荒山、太虚幻境、现实红尘,开辟了一条特殊的空间通道,使得这个混沌的空间无限的敞开着:情埂峰向怡红院敞开,太虚幻境向大观园敞开,甄士隐向贾雨村敞开,石头向宝玉敞开??这样,红楼时间呈现了无限的开放性、空间场景呈现出时间的无限包容性。再从故事来看,红楼故事时间是以“一日如何如何”、“一时如何如何”等即时时间为时间刻度的,是即时的、当下的。在清晰具体中,却造成大片的时间空白,甚至难以做线性的逻辑还原。故红楼人物年龄忽大忽小、地点忽南忽北,以致至今仍令研究者争论不休。然而,当你跳出线性叙事时间观,从空间观来看《红楼梦》的关注点正是场景的呈现与转换,即时间的空间深化。
故红楼叙事总是密切联系着特定的空间:贵族世家命运与贾府、女儿诗会与大观园、秦可卿与天香楼、群芳开夜宴与怡红院,等等。何况,红楼时间是宝玉与众钗成长的青春期这一时间段的,是打上深刻的心理印痕的。这正是红楼时间的空间化、心理化的呈现。而这与此前大多古代小说从盘古开天地或某朝某代的开国或败亡写起的开场模式是明显不同的,即那些小说虽也存在追溯历史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历史苍茫感,但由于没有同时设置一个可以随故事展开的寓意化的空间,故其叙述线索仍是线性的。同时,这与西方早期小说入戏过慢或流连于大段环境描写或近代小说径直从高潮写起的开场模式也不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也是从中间开始,这是西方叙事文学开场模式的源头) 《红楼梦》看似松散的、娓娓道来的散点透视式的开场,正是为了造境,在“思接千载”中无限的敞开。
二、从话语向诗语敞开从上帝创世到女娲补天,这一主角的换位实现了红楼故事的话语转换,即由上帝的叙述变为女娲的吟唱。这里,与上帝仅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夏娃的精打细算不同,女娲在“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绠于泥中,举以为人”的操持中,似乎是为了与持“列位看官”声音的说话者(文本叙事者) 开一个玩笑,而“无意”遗漏了一块石头。进而,在女娲的沉默(视野)中“, 顽石”竟开口说话,充当起了故事的叙事者(女娲视野的代替者) , 在“悲号惭愧”中完成了红尘历劫,记下了一部高扬“情”字的大书。为此,《红楼梦》的开场叙事进行了如下的变调:
( 1 )是分解叙事者。我们注意到,除了操持“列位看官”声音的文本叙事者,这里还出现了石头、一僧一道、空空道人、孔梅溪、和批阅删改者曹雪芹,他们各自发挥了不同的叙事作用。有人认为这是叙述人集团 [1 ] ( p23 ) 。显然人们关注的是其叙事功能,而没有注意其艺术表达效果及其叙述策略,即叙事者分解,是为了主旨的隐喻和话语的转换。因为,西方叙事理论界定的叙事话语是建立在西方分析性的语言之上的,重分析性、逻辑性,是典型的上帝(男性) 式话语而中国古代语言是象形的、会意的、音响的,是比较感性化的、诗意化的语言。《红楼梦》抒情浓度极高、富有隐喻性的话语,是明显的诗性化的语言,其话语是不重逻辑性的,是“甄士隐”向“贾雨村”的敞开。当石头被置于叙事者的位置,《红楼梦》叙事的意象中心性便被突出出来,呈现为意象性的话语。何况,石头、僧道、空空道人等符号化的形象,其叙事意义不仅在其所指,更在其能指。除了其在故事脉络方面的勾连作用,其符号的文化隐喻和主旨象征功能尤为重要,即其意在言外的弦外之音,更是小说叙事的意蕴所在。因此,叙事者分解,就为石头意象留出空间,形成一个围绕石头叙事的新的叙事兴奋点(真正的叙事起点) 。
( 2 )是意象化的事者 [2 ] 。既然“石头”意象居于全书叙事结构的核心,它就不仅是《红楼梦》意象世界的基石,更充当了红楼故事的叙事者,即红楼故事是记在一块“石头”上的,是通过“石头”的眼光来演示的,所谓“石上所记之文”“石头所记之事”。红楼故事实际上是由文本叙事者叙述“石头”的故事(“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由“石头”叙述红楼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由曹雪芹加工叙述“石头”上所记之故事,而在多重叙述眼光的交合与映照中演进,呈示出特别的叙事风貌。那么,由“石头”回归大荒山倒叙红楼一梦,红楼故事便被置于空灵的情境中,以似真似假、真甄假贾的形态展开,从而实现着小说以真写假、以假见真之艺术旨趣。此时,由于“石头”负载着种种文化隐喻展开叙事,故其叙事视角是隐喻性的(女娲的沉默) , 以文化的整体观照,以一种灵动的叙事策略,创设出了一种间离的叙事效果。因为“, 回忆的魔力能够将线性的平庸转化为生活的高峰之一”。 [3 ] ( p217 ) 同时“石头”由大荒山进入红尘世界,而生发了现实故事的展开,为红楼故事提供了叙述的契机,从而联结起入世与出世,并从出世来看入世、写入世的 [4 ] ( p62 ) 。
( 3 )是“石头”在记录、观察红尘世界时,还与宝玉的命运相纠缠,与人物相互依存、相映成趣。(这里我们以脂评本为准) 。此时的“石头”正是被叙述的戏剧化的“石头”,在以“我”观“我”的意趣中参与着宝玉形象的建构。由此可见,由女娲的吟唱到石头的悲鸣,从空空道人的“悟空”到僧道的“好了歌”,从“甄士隐”(真事隐) 到“贾雨村”(假语存) , 红楼话语呈现出丰富的隐喻性特征,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荒唐”味。加之文本诗词曲赋等的情节化、个性化、结构化、寓意化,大量情境化的细节、意境化的造境、意象的运用以及叙事章回的节奏化等等,红楼叙事话语无疑是向诗语的敞开。
三、故事向情敞开《红楼梦》没有传统小说突出的故事性,石头所记只是“家庭闺阁琐事”,是“无事之事”,是一段一段的生活流,而呈示出情节淡化的倾向。当时间向着过去无限延伸,其实已是希利斯?米勒所说的线性情节开场的解构。
《红楼梦》的开场正是超线性的对非故事性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开放,所谓“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有微才”,作者要实现的也不过是“事体情理”而已。因此,石头带着强烈追忆色彩的自叙和“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的悲吟便向着“情”敞开。一部《红楼梦》正是在石头的悲鸣和空空道人的悟空中揭幕,其“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心灵启悟,更折射着“大旨谈情”的深层寓意。因此,宝玉一生的事业便是为“女儿充役”,向女儿用情,甚至“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而“爱博而心劳”(鲁迅语) ; 黛玉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要把一生的眼泪“还债”之任情;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遇事“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无情;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真率之情??薛蟠是烂情、贾府老少爷们是淫情、王夫人等是灭情??而据脂批透露《红楼梦》的结局有一“情榜”:宝玉是“情不情”、黛玉是“情情”??甚至空空道人悟空也为“情僧”,并改《红楼梦》为《情僧录》,凡此,正是故事向情的敞开。至于那些居于情节中心的大量诗词曲赋谜语酒令等,不仅具有结构伏脉、个性抒写、题旨寓意等功能,更是情感的流泻和心灵潜藏的吟唱,是形式化的向情的敞开。比较此前的传统小说以诗词开场,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提起话头的开场模式,如毛评《三国演义》等,能实现故事“有意味”的向情敞开的,就只有《红楼梦》了。
《红楼梦》如此揭开大幕,显然不是仅如大多传统小说那样主要是为了引起故事,而是为了造境,是在情境化的叙事中,呈现天人合一之境的敞开。故红楼人物在第三回随林黛玉进府才陆续出场(故事的起点) , 连续性的故事更要到第六回刘姥姥进府才展开。这样《红楼梦》就从大到小、从外向内、从远到近、从虚到实地敞开着。当然,从“石头”的“入世”连接着“出世”,已回归大荒山来看,也未始不可说是从小到大、从内向外、从近观远、从实到虚的无限循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开场不仅是指向故事内的,其抒情化的叙说、意象化的叙事者、符号化的形象、时间的空间化等,还具有丰富的意在言外的意旨,是带有弦外之音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以假写真、以真见假,无处显有、有处还无,在真假有无之趣中,把过去、未来、现在统一起来,是从有限通向无限的。那时空的浩渺、情境的鲜活、神道的恍惚、起点连接着终点的故事预设等,大化流行、虚空澄净,这正是天人之境的实现,红楼大梦由此敞开。
一般认为《红楼梦》前五回是总纲,与戏剧中的“楔子”由副末开场交代故事类似。仅就形式看,此说有理。但《红楼梦》由此实现天人之境,这是一般戏剧、小说作品所没有完全达到的,尤其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的设立,使得《红楼梦》之诗化叙事具有了形式意义。毛批《三国演义》开场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感慨主要是渲染气氛、总括历史; 《水浒传》的“误走妖魔”与故事貌合神离,且与主旨相矛盾《西游记》的敷演天数过于玄奥而少意趣《金瓶梅》的“酒色财气”说,说理气味太重,而往深处说,《红楼梦》的这一开场模式不仅与戏剧的开场模式相互影响,而且我们以为是对中国诗学精神中之“比兴”艺术思维的化用,其意象化的叙事者甚至是对“比兴”运思方法的再创造。因为,这是红楼诗化叙事之立法,诗意的挥洒和境界的空灵。《红楼梦》“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之“起”,与“触物起情”之“起情”及其造境等,都是对“比兴”艺术思维会心的妙用,是其诗化叙事运思的内在理据。而女娲补天、石头说话等意象的设置,在文化观照、诗性隐喻、言外之旨、话语转换等方面,更赋予《红楼梦》的诗化叙事开场以形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