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读后感篇
更新时间:2025-01-17 15:04:39

  作为一个非建筑、城市规划类专业的读者看这本书是有点费力,在评论中有很多人抱怨翻译的问题,我相信是存在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让门外汉开启观察城市发展视角的好书。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读后感篇

  全书基本上是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反驳花园城市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包括贫民区的去贫民化,分析不同的城市空地(花园)对于街区良恶性影响。在这两个问题里读者与作者观念的分歧反应出了国情不同。比如,城市公园因为潮汐性的人流让空地效率不高并滋生犯罪或至少是混乱,而在当下中国城市因为绿化空地的缺乏,即使是潮汐性的人流仍然保持了空地的秩序,毕竟国情并没有允许全职主妇成为主流现象,这就让老人在空地带孩子玩耍成了普遍现象,而且这个群体之庞大即使在不使用空地时也让潜在的滋事者避开了这些区域。当然,还与中国是一个对社会安全要求极高的国家,事实上,任何不安全的事件都会损害政府权威进而影响执政基础,因此这也就是中国恶性犯罪率极低的原因,这是题外话了。至于贫民窟的去贫民化,对比国内是意义不太大的。美国的贫民窟与国内所谓脏乱差的城中村对比人群是有差距的。国内挤在城中村里的人普遍是离开农村的前农民,在城市努力可以比在故土有更高的收入,或许生活条件的确不如老家,但从绝对收入和开阔眼界带领家人城市化的角度讲,在城中村接受相对差的条件让农民可以转型成产业工人、城市小商贩。并不是说脱离农村就绝对是好事,但可以让这些人在面对变革有所选择,不至于成为暴风中无力的那片枯叶。而美国的贫民窟里的人则是已经城市化,已然没有农村这个退路的人,当他们面对在城市里也没有工作的时候就会连带这个区域沉沦,这与这个区域的制造业有关,将来中国或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但还不是今天。当然全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此相似——拆除重建。作者并不认可这样粗暴的解决方法。但从政府财政角度来讲,这些地区的确是税收的黑洞,却是财政支出的大缺口,面对拆迁后盖楼带来的GDp诱惑,换谁都会头脑发热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落脚城市》这本书。而关于社区多样性的问题,包括建筑、住户、店铺功能的多样性,这保证了社区活力,本质上是完善了一个社区单元服务形成一个闭环。其中对中央商务区的模式不以为然,这又与当今中国不同。美国的中央商务区是慢慢发展出来的,而中国则普遍是为了甩开老城区的包袱另辟空间一次性建立起来的。中国突击城市化造成的高房价,低住房面积让在家中举行聚会变得奢侈,这也让核心商圈变成了社交区域,边远小区的商铺反而有书中作用欠佳的公园的感觉。这方面有必要结合《大国大城》这本书的观点来看。

  书中最后一部分全文引用了关于“简单问题,有序复杂问题,无序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理解现实问题很有用。作者认为经典的建筑理念总想把城市当作可以被计算的物件,这并不可取。作者是把城市当作人类生活的环境看待,而非设计者自身神性的投影,也非一个社会的明信片只求光鲜。在作者看来城市并非物理性的,而是生物性的自然的,这种理念在现在来看也很先进。

  很粗略浏览了下,有些虎头蛇尾,主要是因为和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

  以下采用王晓东书评内容,感觉更契合:

  此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城市,而这个视角恰恰是被专业人士忽略的。忽略不是专业人士的错,是教育模式的错吗?也不是。是人类认识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错。此书提出两点让我记忆深刻,一是从街道去理解城市活动。这是一把观察城市的钥匙,全新的钥匙,可以延伸到很多城市现象和问题,比如规划中最常见的道路系统,沿街界面,甚至功能布局都可以由街道延伸过去思考该如何处理,而不会盲目的纯粹从美学角度去定义。这就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分析,这是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细部处理的时候最缺少的精神。二是从多样性去理解城市活力。其实近几年的复合功能就是多样性的翻版,但是复合功能没有引起规划人员的重视,反倒是在商业运营中运用的炉火纯青,而且不断升级。我们的规划师确实有个毛病,就是个性太强。我一直认为,规划师不能有个人喜好,因为你面对的是城市。请记住,那不是你的作品。你要做的是管家,而不是主人。但往往情况不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规划往往会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多样性真的很重要,这是保证城市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也就是政府经常说的人气。而我们的商业运营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被电商血淋淋的逼出来的。

  城市是慢慢生长起来的,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城市病,一方面是认识如此庞大的城市的手段没有。不过幸运的是我觉得现在有了,就是互联网,城市被互联网覆盖了千千万万个热点被监控,我们的微信,支付宝,百度,美团。。。都成了观测点,我们就可以系统的认识城市了。第二是城市的案例太少,案例是指一个城市从无到有再到无。没有很多个全生命周期的城市作为案例,我们又如何去对症下药?我们现在认为的城市病都只是阶段性而已,都不能去确认这是一种病。

  给规划师和规划专业学生写的书,对我来说阅读则充满痛苦:思想的闪光点埋藏在冗长的叙述中,偶尔一闪现,要抓住它必须忍受反复的啰嗦和糟糕的翻译。我听贫民区那一节不小心睡着了,睡了半个小时醒来听到的内容竟然还能接得上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洞见来自切身观察,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样总结出来的规律总有马后炮之嫌,比如底特律衰败了,同时底特律多样化丧失,这二者之间就能建立起因果关系吗?比如一个街区最好不要有明确的界线,功能单位要多,否则就会怎样怎样,但这样的规律其实是日复一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演化出来的,规划师在做计划时就算知道也很难提前一一应用在纸上。所以最后本书有用的也就是一些基本的规划理念吧。而在中国,城市规划除了理念,还有太多掣肘因素,谁说了也不算,最后体现在图纸上的,是各种力量角逐后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不伦不类。

标签: 书籍 乌合之众 读书 心得 优秀 感悟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