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爱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心头儿好
什么是好文字?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多年来自己读书,也有一点偏好,文辞精到、简洁,不装为念,踏实自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准确妥帖是最重要的。近些年网文横行,趣味虽有,其他就统统谈不上了,迎合和油滑那是免不了的。在一片嘈杂声中,偶尔闻得一丝清新,就很让人难忘,翻阅几页,清茶一杯,舌尖馨香,心下淡然。
黎戈的书《各自爱》即是,有风格的文字,看上几句就晓得了,长短间杂,字里行间有一种韵律和错落,主歌、副歌,或短促,或婉转,是自然的流淌。文字的节奏,意会可,言传难,小文一篇没法当头棒喝,仅能空而泛谈。但从读书角度来说,此书可取处极多,读书的快乐,在于左右逢源,不谈有所戚戚,也要别有会心。或由书中故事,点染出他年的绛纸旧笺,或由作者人生,感叹何处相逢,谈文字,谈生活,偶一捎带脚,诙谐文字:“鸡汤文是‘路径是甜的,末端木有。’”“好的作品是‘途径是苦的,末端是光’”仿佛若有光,匍匐一阵子,才能豁然开朗,这也是为人为文同样的成长路径,即便桃花源,处处志之,也未见得探寻得到。
黎戈这本书实际上是书评集,用散文法叙阅读观感,现在写书评的朋友很多,许多文字慢慢陷入僵化和模式而不自知,我觉得,无论是散文还是札记,落到实处,才支撑得起有感而发,空而议论,效果了了。
近来经常和朋友们扯一扯写书评的话题,我不喜格式,不喜框架,不愿旧范,拉杂写去,越散越好。这般说话,云里雾里,朋友们恐怕心道:“你个光说不练的!”所以羡慕黎戈,文字中自有一点自在快乐,不受束缚,懂的既多,自然能信手拈来,掌故既富,缀而成文。大面积引用或者掉书袋,往往是犯了“八病”的,但这事也要看谁来做,如何做来,求不硌生,就要化而用之,融入阅读、写作、生活的当下。看了本书后,自是想再多翻几本书,增加识见,再去扯淡。
无定式,随流水,不论是看一本书,还是状景记事,这种顺滑感觉,作者、读者,皆所追求。司马长风曾用一句诗“轻舟已过万仞山”比喻行文,举重而若轻,我想黎戈做到了。
本书的封底印着《各自爱》这篇文章的几行字,点题:“所以最依恋的人,就是有分寸,守距离,懂得爱护彼此孤独的人……“淡”是指控制浓度,不侵入,不黏着,不齁甜。不多说了,各自爱。”这种境界,引人一窥究竟,读书同样也需要点“各自爱”,不相粘附,不过分崇拜,自我珍视,保持独立的思考,就算不能,也没什么,读书这么好的事,各得其所又如何呢?谁还没个心头好儿呢?
2015.8.11 夜
各自爱读后感600字 第(2)篇
生活中的点滴温润枝枝蔓蔓就这么兀自绽开,尤其是分叉的那些微小的路径偶尔出现,如果没有留心记住或者记录下来,这些美好的东西就这么飞走了,这本书最让我们心生欢喜眼睛不想离开片刻的是作者关于旧俄小说的感触,实在是6070年代人啊,我们80后90后对于俄国已经没有那种浸淫过要理不理的五官体验,我们更多是日本文学和欧美记忆了,对于我也包含拉美文学的猎奇味道;另外就是她关于小孩皮大人的素描,一个机灵贴心的胖天使,好似就从天而降,从大海而生,有什么不开心的,又什么复杂,有什么堵心的,经由还在一点,什么都从有中消失了,而且这两部分的笔触,都自然顺溜,没有刻意精雕细琢的造词,读来是走目愉悦的,其它也有太过生僻构建些复杂臆想的,那就自动过滤掉吧,忘记了是不是毛姆说的,类似于读者会自动跳过不喜欢的篇章,才是阅读的乐趣,哈哈哈,随看随欢喜,随思随记录,我们不是作家,曼曼培养记下来的习惯,我不至于让美好的记忆破碎消失,也是好处。
各自爱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读黎戈常有一种适宜、投契、遇着同类之感,她清淡也有味,单调也丰富,纤细也阔达。她谈及文学作品时擅以经验比拟,真实贴切,如顺风车直抵异质文本,的确是个技艺不错的表达者。她又是个享受烟火生活的人,日常的琐碎、热闹、微小、皱褶——就是她所说的“时间的金屑”被她一一记录下来,妙趣横生,可爱而有料。很迷她言及孤独、信仰、沉默与爱这些我终生都喜欢探索的名词,它们如同个性一样顽固,却让我听到相似回音。【曾有人问叶嘉莹有无信仰,她说:“有,常感到自己和某种宇宙神秘的意境相通,却并不属于世间任何一种宗教。”杨振宁则说:“当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的结构时,会触及灵魂的震动,接近信仰。”满饰星辰的天地大美,我和我的文字,路过并记下这美,成为这美的人证物证,这瞬间收藏家的满足感,是我心中接近信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