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有点像现在的鸡汤文,看过后焦躁烦闷的心灵归于平静。
摘抄
我们因何而生,因何而活。对普罗大众来说,这是值得一生去探求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人类的历史,就是枪炮加玫瑰。
当下的人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内心的压抑,思想的混论,信仰的缺失。在这个被称为森林公园的都会之中,人们没有欢乐,只有疲惫;没有激情,只有惰性。
我们是在这喧嚣的尘世随波逐流,还是在茫然的空旷与喧闹中,努力寻求灵魂独处时的宁静,让我们得以思索有关人,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有思考力的人生才是真正光明的人生。我们学会反躬自问,学会与人为友,学会与世和谐,更学会与自己和谐
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不要让自己为无关轻重的琐事奔波
特别是在捐赠的问题上,因为他的观点是,在这些事情上,需要关注的是做这些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而不是注意通过这些举动来获取额外的名声。
这种既能坚强抵制某种诱惑又能在同时保持清醒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特征,而且也是拥有一颗完美灵魂之无敌者的明显标志。
住在一个有卫兵把守、每天穿金戴银、火把照得通明、雕像布满四周的宫殿里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定义,每个人都可以过上一种按照自己喜好的不同幸福生活。
我有幸可以在有生之年及时回报那些曾经精心栽培过我的人,让他们得到相应的荣耀,在他们还没有年事已高之前,我就让他们实现了曾经对我寄予的厚望。
今天,我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非常鸡婆、忘恩负义、狗眼看人低、满口胡言、见不得人好以及不善交际的人。这些人之所以染上这样的恶习,是因为他们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缘故。但是我自己,却深深知道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即使是那些做错事的人,他们在本性上与我并没有天大的区别,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而且我们有着不分伯仲的智慧和程度相近的信仰。
给自己加上这样一种信念,即仿佛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最后一件,并把对理性行动的冷漠态度和深恶痛绝卸下,也请把伪善、自私和对自己所得表示不满的抱怨抛在一边吧,唯有如此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因为在生活中,被自己的劳碌而搞得疲惫不堪的人,也与不务正业者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恒定的目标来统率自己的每个行为。
因私欲而起的犯罪,要比那些因一时愤怒而起的犯罪具有更高一些的可谴责性。
此刻是容易被夺走的
但可以绝对肯定的是,生死荣辱、苦乐甘甜等各种事情都会平等地发生在好人与坏人的身上,却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潜心向善或者自甘堕落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运用自我反省的抽象思维能力把与死亡有关的所有想象都进行逐一解析,那么他就会把死亡本身看做是一种符合自然本性的轮回运转规律;如果对自然世界的轮回运转还心存恐惧,那么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太小孩子气了
其实一个人只要专注于自己心中的神灵并虔心尊奉神灵就可以让自己功德圆满了。
每个人所失去的不会是别的什么,而只有他现在的生活;每个人所享有的也不是别的什么,也只是他现在的生活
生命总是在一场战争中度过,我们都是生命的匆匆过客,所有的好名声在我们死后归于湮灭。
如果你突然被提升至高空并让你俯视尘世,那么你会看到人类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同时,如果你多看一下四周的空气和苍穹,你就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事物存在着;你能经常用这种“提升”的方式去思考,那么你就将看到相同的事物、相同的形式,以及生命的短暂。这些事物还值得你骄傲吗?
抛开成见,你会得救。
人生的圆满在于:对一切事物都要全盘考察,他自身、质料及外在形式;不如全心全意行义举,歌颂真理。我们应该做一件好事,接着再做,使中间没有空隙,便可享生命之乐,我们还有别的追求吗?
有一束阳光,尽管其被墙壁、山峰以及无数别的东西所阻隔。也有一个共同的实体,尽管其分散于无数各有特性的个体之中。
有一个灵魂,虽然分散于无数生物并各有界限。有一个理智的灵魂,尽管好像是被割裂开来的。上述事物之中,像大气等物质,都是不能感知也不拥有感情的,但是,理智却可以将这些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使其互相吸引。而理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靠近同类事物,并与其结合,而且这种共同的感觉是无法被阻断的。
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在最恰当时机出现的事物才是善,他的正当理性行为是多还是少,都无关紧要,对于他而言,对这个世界的沉思究竟花了或多或少的时间,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对这个人来说,死亡并非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理智的丧失无异于一场瘟疫的到来,而且要比我们周边空气的污染和恶化都要来得严重。因为,就算是某种瘟疫,最多也只是动物们的瘟疫而已;而理性丧失的“瘟疫”,则是发生在人身上并影响人生。
但如果你需要一种能触及心灵深处的慰藉,那么就多观察那些马上你要与之分离的物体,观察那些不再与你的灵魂交织在一起之人的道德品性,那么你将会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
唯一能让我回心转意并对生命留恋不舍的事情就是,我能够与那些跟我有着同样生活原则的人生活在一起。
为恶的人是对自己行恶。行不义者也是对自己行不义,因为他已经使自己成为恶。
驱除空想。克制欲念。戒除欲望。把理性控制在其自身的力量范围之内。
自由从内心开始
不要被迫劳动;也不要因为别人可怜或赞扬而去劳动。只可直接做一件事,即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反省自身。
因为烦恼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我的思想中。
万事万物都一样,司空见惯,在时间上朝生暮死,在物质上毫无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2)篇
追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你追求善,就会失去本性中的善,你追求恶,但你的本性是善,所以也会失去恶。我们要做的不是追求,而是回归。超越认知,圆融矛盾,回归本性。
以本性观照世界,以认知感受世界,在矛盾中浴火重生,在本性中得自在人生。
马可·奥勒留,也许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但却是一个不纯粹的哲学家。
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也是使我将其读完的理由之一。只是越到后面,其观点的自我矛盾之处越多,甚至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
从书中可以看出奥勒留一直在逃避痛苦与烦恼,追求正直与善良。
这一点,也许并没有错,但作为一个哲学家却有些不正确。因为奥勒留一直在强调宿命,既然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神灵的旨意,又何必逃避?又何必追求?坦坦荡荡地接受这一切不是更好吗?
在书中后面部分的阐述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思想上的麻痹,而非思想上的升华。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必然的法则——即变化,永恒不变的变化。用奥勒留的话说,那就是宇宙本性。
很显然,本书的主要观点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即以一种必然法则为出发点。
也正因为以“必然”,以宇宙本性为出发点,使得所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使得人的思想变得无足轻重,乃至麻痹了又有何不可呢?
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人之所以与花草树木不同,就在于人具有思想。如果思想被麻痹了,那人和石头又有何区别?
当然,我们确实需要认识宇宙本性,但我们大可不必从宇宙本性出发寻找解脱之道,我们大可以从自我出发,以本性照破事物表象,体察其本质,最终与自然法则和谐统一。
我们不需要追求什么,也不需要逃避什么,我们更不应该去制造矛盾事物,去分化事物。
我们要做的是,从一而始,从一而终,而中间就是我们认知、觉悟世界的过程。
我们能否回归本性,就看自身的觉悟。这种觉悟是超越认知的觉悟,以认知去觉悟,得到的是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分化,永远也不可能从一而终。
与其做个思想上的麻木者,不如做个思想上的豁达者。
对于一切事物,都不应默默忍受,而是从心出发,去主动顺应,去与之圆融和谐。
虽然,看到后面,个人不是很认同本书的观点,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反思之处,它依旧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著作。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3)篇
马可·奥勒留的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是“理性行为”,就是高于动物本性的行为。按我的理解就是站在宇宙观的角度,遵循自然规律,且无欲无求的一种生命状态。
但这并不是让你消极等待,而是在不违背本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内省心灵,之后服务于人类。
书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有行善、节制、屈服于痛苦、臣服于命运和蔑视死亡。所以,马可·奥勒留认为生而为人是千辛万苦,但我们仍要感激这生命的偶然。这也是造福当下、功德圆满、死而瞑目的生活哲学。
在书里作者还讲了安东尼的故事,也就是他的理性生活,非常有警醒作用。其实也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方式。用他的说法是获得一颗美好的良心,由思想转向灵魂的哲学本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这里马可·奥勒留重新定义了哲学,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马可·奥勒留当初写这些东西仅仅是说服自己的,所以当时的书名也不叫《沉思录》而叫《给自己》。
作为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位时期正是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面对天灾人祸的局面,他为了平静心灵,白天工作晚上研究哲学,并写出了经久不衰的《沉思录》。
另外马可·奥勒留很热衷探究事物的本质,包括身边各类的人。起初是为了理解他们,接受他们,而后不失为锻炼注意力的好方法,专注于当下,心无外物。他说,这样才能学会执掌和谐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