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全称《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宣言书,同时也是最好看、最易懂的哲学原著之一。
我选择这本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相对来说比较好读懂,同时篇幅也比较短。之所以会选择容易读懂的,是因为我不认为连理解都困难的著述能使我产生许多真正独立的思考,恐怕读书笔记也只能是沿用别人的观点似懂非懂地写就,而便于理解的著述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另外之所以选择篇幅短小的,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较短篇幅的作品能让我相对来说读得更加细致、理解得更加全面一些。此外,《谈谈方法》讲述的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迷惑,一部教你认识世界的方法的书自然能满足一部分自己的需要。所以基于以上理由,我选择了这本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同样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我重点阅读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并对此部分做了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可能不太严谨的结论,或许观点和论据也都显得有些稚嫩。下面具体谈谈我关于此部分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1、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首先利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即人的心灵就是一个房屋。在这里,作者称由一位建筑师建成的房屋要比多位建筑师在不同时代你一砖我一瓦建成的要好得多,即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利用这个比喻,作者称书本上的学问都是似是而非拼凑而成的,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因为人云亦云而流传的,不如良知的推断那样接近真理。但是,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出生就会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去接受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所以,这种完全运用理性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只能建立在把自己以前已经掌握的东西全部拿来怀疑之上了。
在这里,笛卡尔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全城的房屋统统拆光,然后重建一样,我们也同样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国家的体制、教学的成规、学问的主体,我们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罢了。他称习惯使那些大的体制的毛病减轻了,而且沿用旧体制要比改换成新体制好受一些,就像走老的盘山公路比翻大山过深沟抄直走要好受一样。当然,他的这番话我们还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的,
本来笛卡尔的说理是不错的,但是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人不那么舒服了,他竭力在说明自己没有哪怕一点想改革的意思,也不希望别人受这本书的影响去琢磨改革一事,其语言甚至到了谄媚的地步了,看得出来这是作者在极力讨好当权的人们,声明自己的清白。
接下来,他自己提到他的方法对于世界上的两类人无论是自以为高明还是谦虚讲理的来说都不适合。他称自己虽然谦虚,却不认为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别人(良知生来平等),且发现别人意见多有不同,虽然他们可能才智很高;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这些人并没有很好把分辨真假的能力用在正确的对象和途径上,所以产生了分歧。于是作者决定自己去找寻真理,即使走得很慢,但至少每一步都很稳,是没有错误的。
第二部分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方法,即四条规则了。这四条简单说来分别是: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把审查后的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尽量全面的考察和复查这些知识。
先说一个对于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看到这四条我立刻想到了数学考试的四个要点:不要蒙,要通过演算得出结论;做题前先通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要各个击破,不要因为一道题停留太久;做完后要检查。我发现两者实在太像,不禁感到笛卡尔的这种方法在数学界影响之深,已经直接影响到当今的高考了。当然,我觉得他的方法既影响了今后的数学,同时也出自于前人的数学之中,尤其是几何学。他研究真理的方法和几何推演的方法是那么相似:把公理(不用证明的道理)、定理(已经证明过的道理)和推论(一些由定理做细微转换而来的道理)做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达到成功证明的目的,再把证明的结论作为一条新的定理或推论,继续找寻其他的结论。
2、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
从前面我们提到笛卡尔的那番避祸的话中引出了我的疑问: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要知道,给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格下结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像赞成或反对其观点那么简单明确,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顾虑和主观,但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主观和武断而误判一个人。首先,我必须要怀着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假定笛卡尔及描述他的人是拥有健全理智并且是诚实的,那么我便可以从他的文字里和别人对他的描述里找到线索,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进行。
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不同的评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描述道,笛卡尔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他不希望惹麻烦、他一直阿谀教士,尤其奉承耶稣会员,而且这些还只是比较温和的说法罢了。但是《谈谈方法》中译本的译者王太庆则在序中写道,一般认为他胆怯的证据,其实只足以说明宗教顽固势力的淫威还大、笛卡尔心里明白,他要爆破的是一个关键性枢纽,怎么会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呢?。这似乎就像笛卡尔说的,即使才智极为优秀的人也会出现分歧,那么不如我自己用理性通过怀疑一切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那么,这件事中什么是不可以怀疑的呢?那就是他写了书并且发表了这件事是无可怀疑的,当然这是因为我接受的是唯物论的教育。既然写了书,就是要给别人看的,不管是以哲学的形式还是以传记的形式,因为若不给别人看何必写出来?他写作的重点在于传播他的方法,而那些其他的话只是一些自我的保护罢了。虽然他一再强调不让别人学,是自己专用的思想改造的方法罢了,但是他却写作了好几部书去讲述他的思考和观点,试问他的目的可能是只让别人做观众旁观吗?显然不是。所以,这里得出的结论是,他的目的一定是想向公众宣布他的方法,但是为了不引起当时教会的镇压,他被迫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不发表日心说理论;在书中向教会献媚;在自己的行为规则中确立保守的原则),虽然这些保护性措施让人感到了他的一些胆小怕事,不如伽利略、布鲁诺那么英勇,但是留得青山在的策略我们也无可厚非。因此我的结论是,笛卡尔不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不够英勇和果敢,但略带褒义称其为谨慎是完全可以的。
3、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谈古是为了论今,我们阅读前人的著述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和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便少了一份反思和提炼。所以,在这一段里我想谈谈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我想就以下两点来说说。
第一,是方法上的启示。《谈谈方法》谈的是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应该说,这四条规则是确实能够带给我们正确指引的。无论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的自然科学得以迅猛发展,其背后所依靠的就是这正确方法论的指引。
第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中世纪人们把一切都依赖于神,期望依靠自己的诚忱,换取上帝的赞许,带来死后的荣耀。而笛卡尔率先带给我们这种依赖自己的思路,凭借自己的理性去发掘真理,而不是依赖教会。笛卡尔很让人敬佩的一点在于,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一个人去改变这个世界,去让所有人的主体性意识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他可以跳出这个世界,以一种观众的姿态去观察这个世界。
4、结尾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自己的行动开创了一个时代。《谈谈方法》虽然写得很谨慎,但我们已经能够从中嗅出他心中的那团热情,那种希望摆脱经院哲学的强烈愿望。是笛卡尔带我们走出了中世纪,来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得以氤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我想笛卡尔是不会忌讳别人评价他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最清楚他的人就是他自己,别人的评论对于他都是别人理性思考的结果。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笛卡尔,我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和敬畏,只是静下心来微笑着阅读这位哲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