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像这两年出的书,以某些话题的尺度来说。
从书中偶然提到的时间节点来看,感觉应该是08年左右,突然意识到,原来已经快十年了。十年前,也时不时封这个封那个,但总觉得是暂时的,现在已经不会这么想了。
书中陈提到了女儿,有点惊讶,记得在wb上看到针对陈的一些,中性来说,算是不友好的评论,说他是深柜txl是其中一条,理由是盛赞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是美少年,还有说起鲁迅就一个劲儿夸他英俊。
王希孟是不是美少年不清楚,但十八岁就夭亡,应该当得起“少年”二字,鲁迅有照片留存,我觉得夸奖先生英俊没毛病。人各有异,脑回路亦如是,如何由此及彼,也不用太纠结。很多时候惊讶别人怎么会这样,只要想想赫胥黎的话应该就可以蛋定了——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人和猩猩之间的差异还要巨大。
艺术这本小书,主要是问答形式的访谈收录,也有一些看起来比较尖锐的问题,陈的回答,有时候让我觉得有点狡猾,但还算是可亲可爱的狡猾,让我想起周作人的态度——虽然脑子里有些gj的思想,也会刺一刺xx,但未必有殉道的决心,不要当“志士”,别人送来的类似高帽也要推辞,不唱高调,自己不如是,亦不鼓励青年如此,对青年的寄语都很务实,混口饭吃先,几乎有点可爱。
看书的时候觉得,陈大概对“白炉子”是很有辨别力的,自己不往前靠,别人来推他,他就往旁边跳一跳,这是我觉得他狡猾的地方,然而他亦不鼓励青年去靠近白炉子,这是我觉得他可爱的地方。
虽然奥威尔说,我们总可以寄希望于孩童,但大周先生说天才时,也说道,要先有天才的土壤,现在这样的土壤,长出怎样的孩童,这样的孩童长成为怎样的青年,也许并没有很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