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徐志斌老师的这本《小群效应》。作为一个小白来说,谈不上评价,但是我可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我能感受到作者倾注于其中的庞大心血。徐老师所收集的数据之大让我感觉惊讶,为了支持和推导一个论点出来,他可以从江河一般汹涌的数据流中遴选出如沙金般闪烁又渺小的案例去阐释现象背后的运转机智。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徐老师文末也提及到,“尊重书稿,写书的人也会被尊重。”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徐老师这种切实求真、竭力推导的写作态度,实在是值得我尊重不已。
然后,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了。徐老师主要是通过详实的案例进行分析推导当下社区形成、发展的内在原因、驱动力量以及运转机制。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徐老师提到的“三近一反”(兴趣相近、地域相近、年龄相近以及身份相反(这个“一反”很复杂,我这个表述不是很准确)),“六大驱动”(关系驱动、地域驱动、利益驱动、荣誉驱动、事件驱动、兴趣驱动)。这两个概念几乎贯穿了整本书的脉络,或者说整本书的内容就是为了将这两点解释清楚,也未可知。不过,我觉得作者推导出的这些机制,可以给我们在活动运营、生活消费中巨大启发,不论是想要影响他人,还是减少影响保持自己的立场,都是可以了解的。至于具体内容,还得请读者们继续阅读了。
接下来,我还感受到读这类书用软件可真不错。比如说,我用微信读书读完了《小群效应》,而这本书中也举了不少关于微信读书的案例,真是一边阅读,一边考察反思,对于理解大有益处。同时,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与大家共读,我能看到所有人对于某段话的理解,甚至还能看到作者徐志斌老师来解答疑惑,这对于小白来说,不能太好了!加强理解之余,还收获了许多厉害的人,跟随他们的足迹,慢慢变优秀。
最后呢,前面一通彩虹屁之后,还是得提出一些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感觉很多东西太散了(这点作者自己也提了),那些划分方式都被割裂在各章节里,导致很难连贯。我在想徐老师不是有一个公众号吗?或许可以做一张思维导图出来,可以帮助读者串联知识点,将将前后顺接起来,算是一个“赋能”——为读者创造一个极尽适宜阅读的环境。另外,我也想吐槽微信读书(当然,也不清楚是不是我这边更新的问题),为啥不能增添笔记关键词搜索功能,好多时候为了串联前后,我只能在几百条笔记中手动找,可是明明只记得一两个关键词呀,这就有点不方便了。
最后的最后,期待徐老师六月份的南昌分享,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