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与初看时感慨已大不同。
初看时,激奋于英勇战将,子龙的七来七往,关公的温酒斩将,翼德的虎扼当阳;也称快于运筹中帐,火起博望的孔明,火烧赤壁的公瑾,火破连营的子明;唯独不喜曹魏,具体缘由却无从谈起。粗读再次,或是小学的赤壁之战一章,让人喜好上了胜利的孙吴,所以当时的阅读主要聚注于正统的蜀汉及儒雅的孙吴。甚至一度认为这是作者的有意引导。
也不曾对人物内心有过多关注,仅仅停留在打斗的胜负,决策的正否。
因此,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曹孟德吐哺之心的真诚渴望,卧龙岗殚精竭虑的夤夜思虑,关云长千里单骑的义无反顾……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慷慨与向往。
作者对蜀汉,尤其是孔明,的确是有美化的,但是也不存在黑化曹魏一说。曹魏向读者传递出的,更多的是一个比较完善政治综合体,其中曹孟德的人物形象尤其丰满,他惜才爱将,吸引了一大批志士能人;勇猛果敢,大小战役均身体力行;稳重多智,战官渡,擒吕布,征汉中,除赤壁失谋,主多胜势。若非先入为主,曹操必定是更有人格吸引力的时代枭雄。
曾经觉得刘玄德假仁假义,满口仁义道德,并非情真实切,倒不如孟德来得实在。到再读时,转念一想,倘若能虚情假意了一辈子,就不妨看做是真情实意了,因为他的行为,他的言语,传递出的感觉,已经是仁德之气了。惟贤惟德,大抵如此。
演义中,诸葛的确多智近妖了,虽正史不比演义,但也仍会对演义中这位阡陌雅士有无比的敬仰。自茅庐中即断天下三分,连出奇计烧博望,三寸巧舌联孙吴,更借草船与东风,同瑜共享赤壁古,借势巧夺立蜀汉,不想白帝受托孤,骁将能臣往消殆,疲敝受命拂汉尘,殚精竭虑身先死,殷殷忠纯星落无。此般殷切之情,一叹!再叹!复叹!
针对非主人翁的刻画,作者也把控得非常好,令人动容。子龙单骑救主,糜夫人自投井而死;孟德沉迷美色,子昂及典韦拼死保护;邓艾钟会入蜀,后主领文官皆降,而武侯后人瞻,及徒传后人姜伯约,武将关彝等皆战至死,后主子諶与妻子,自刎而死。无不令人愕然。
同一本书,不同时期有不同解法。君视之以君之目,君闻之以君之耳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