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阅读了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读完之后,我对它感触颇深。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 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三姑娘探春是金凤,其母赵姨娘是老鸹,所以以探春的庶出身份能够“兴利除宿弊”,自是“老鸹窝里飞出金凤凰”。我们不禁也感到了探春是“投错了娘胎”,她自己也很苦恼,以至于不认赵姨娘为亲娘,这不是不孝之举,而是不平之气。
赵姨娘是老鸹,鸹者,乌鸦之别称也,人皆厌恶之,因为“乌鸦报忧喜鹊报喜”的常识再人们的脑中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其实乌鸦被动物学家誉为“鸟中诸葛”,我们冤枉了它的身份;乌鸦还有反哺之报恩的行为,如李密《陈情表》所云 “乌鸟私情,愿祈终养”(与之相对的是羊有跪乳之情),鸟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们应该学习它的精神,兹不赘述,就此打住。
但是“老鸹”的形容之于赵姨娘却不是曹雪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是有感而发,有物所寓——赵姨娘是“货真价实”的老鸹。鸹即鸦,鸦者,从牙,牙牵嘴。故有人评价某人说某种坏事不幸言中为“乌鸦嘴”,鸹从舌,是为多嘴多舌,摇唇鼓舌,用在赵姨娘身上就是具体指她向贾政吹枕边风,说宝玉的坏话,有其母必有其子,母亲赵姨娘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儿子贾环就会信口雌黄,“小动唇舌”,才引发贾政大动干戈,才牵动宝玉“大承笞挞”,都是他们娘儿俩个的舌头惹是非,嚼舌根。一般愤激的人肯定会诅咒他们“舌头上生个大疔疮”。
曾有人将晏殊《浣溪沙》名句“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谜面打一谜语,谜底公诸于众是鹊,这是运用拆合之法解谜的,鹊即“昔鸟”,昔日之鸟。“似曾相识”对应着“昔”字,“燕”是鸟,这与李易安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意境和情感可以参照合看,而且李易安的这句也可以作为谜面打一谜语,谜底依然是鹊——“昔鸟”,解释雷同。
用鸟形容人,我在《飞鸟各投林》一文中有粗略的分析,在此再做点补充,我认为在书中以花喻人是象征“花落人亡”的结局命运;而以鸟喻人则象征着 “做鸟兽散”的定局轨迹。因为“人亡”是一部分人的命运,而还有一部分人是“人散”,即“家亡人散各奔腾”“风流云散”“树倒猢狲散”之“散”,亡是一条线,散是一条线,并行不悖,相行不偏。我还想说的是,用鸟形容人,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网络流行词汇“菜鸟”,它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初出茅庐,涉足未深的人,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从菜鸟向贵人鸟——无人可挡的阶段奋发进取。
可是鸹,坏事儿就坏在这个“舌”上,赵姨娘坏形象就坏在这个“舌”上,有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嘘枯吹生;有人舌灿莲花就能说的天花乱坠。赵姨娘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舌头去教育贾环要孝悌;没有控制自己的舌头而去向贾政进谗言,这些我们可没有像冤枉乌鸦一样屈抑了她,而是事实写在书中,实际摆在眼前,读者的眼睛心灵都是雪亮明锃的:大搞巫术魇宝玉就是她精心策划监制(但不是导演,导演的是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
鹦鹉学舌是一句讽语,要想让鹦鹉说人话,必须剪掉其一部分舌头,我们试想将这些巫婆乌婆的舌尖剪掉,她们就会说鸟语吗?我看未必,因为她们没有剪掉舌头时,说的就不是人话,干的就不是人事,俨然“鸟人”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