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从一篇作家的自我简介里看到的,在最喜欢的书那一栏上写道:《追风筝的人》是她最喜欢的书,看完后抱着哭了好久。看到这我便记住了书名,最终在书店里找到了它。
一开始看到书名觉得很是疑惑,风筝,为什么要追呢?哈桑因为帮阿米尔追风筝而受到凌辱,而阿米尔看到了整个事发过程,但是为了赢得父亲的喜爱,还是没有站出来。于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充满了内疚。当他已经成家立业,从美国回到阿富汗打算赎罪的时候,却发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是父亲的私生子。哈桑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孩子索拉博还在。全书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放起风筝,然后追向风筝飘荡的方向。看完之后,我顿悟。主人公之后二三十年来追的,不是风筝,而是内心的种种情感的释放。他需要的为自己找到一条救赎的道路。
作者的笔法细腻,在描绘出一个美丽温暖却又残忍的故事同时,还勾勒出人性的本质和救赎。故事中的男主角阿米尔为了自我救赎而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令人动容:为了解救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与恐怖组织的头目一对一打斗起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作家与一个嗜好战争的恐怖分子,这本来就是一场完全没有胜率的战斗。尽管阿米尔的手是一双用于写作且并不算有力的手,尽管他体型瘦弱已经鼻青脸肿,却并未放弃言败示弱。身体不断遭受重创的同时,心灵却渐渐强大起来,最后在索拉博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心灵与身体的胜利,是索拉博拯救了他,也是他拯救了自己。
在与悍匪的激烈较量中,阿米尔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在开导哈桑之子的同时,他也对人生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谁都会犯错,谁都曾经伤害过别人,但在此同时,自己的内心也会受到煎熬。若去补救它,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自己的心灵才会得到释放,更加坚强。
结尾时文章再一次回到了风筝,阿米尔为了索拉博而放起了风筝,就像以前哈桑为他所做的那样,在一群尖叫的小孩间奔跑,却并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他听到了心中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文章中风筝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隐喻了很多,他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但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了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完成救赎与蜕变。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只有抓住了,我们才能变成内心中自我期许的样子,无论风筝飘得多远,让我们勇敢地追。希望同学们能拿起《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去追成我们自己心中期许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