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与禁忌读后感,这是弗洛伊德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图腾与禁忌读后感,欢迎阅读!
1初步印象
第一遍读这本书,我完全是当成文学作品来读的。姑且让我们先把它当做一部文学作品,那么它带给我的新奇不啻于《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之类带给我的新鲜感。我对《图腾与禁忌》最感性的感觉就是在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同类小说,它们都有似是而非的主人公,都在用大量篇幅不断深究主人公的细小行为与心理活动。
当然最重要的是两位作者这种深入分析带给我的恐慌感。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恐慌感,就像在一个人在森林里行走,突然出现一条蛇,不见它的脑袋,它的脑袋钻进了一个隐秘的黑洞里。它颜色鲜艳,花纹精美,是我从未见过的奇异,我一动不动地盯着它。它不断朝洞里钻,身上的花纹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它的动作不断变换。
突然我惊醒了,不是因为这条奇异的蛇,而是那个黑洞,那条蛇已经不知不觉地钻了好久好久,可是它在外面还有长长的身躯,而黑洞仍是无边无际的深不见底。更为诡异的是森林里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会让我有一种强烈的独处的感觉。就像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当读到作者对特丽莎梦境的分析时,或者读到对萨宾娜反叛性的追溯时,我都有一种在世界之外的超脱感。
回归本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那条蛇,浑身充满奇异的变化,而图腾和禁忌现象背后的种种机制就像那个洞。我一方面因为洞诡异的深度而恐慌,一方面却又希望蛇身上的精美花纹永远都在变化。
2 内容整理
还是秉承第一部分的观点,我更倾向于本书是一本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心理描写极为精彩的小说。我把这本书概括为一个前提、一个流程、一对父子。一个前提是指泛灵论。理解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搞清楚泛灵论是关键。
在我看来,不管是巫术魔法,或是图腾禁忌,如果脱离了泛灵的设定,那么一切解释都将倾塌。泛灵论作为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对宇宙自然的解释体系,被弗洛伊德类比为人类的自恋时期。在这个时期,所有的外部世界都是人类内部心理活动的延伸,或者说投射。大概早期人类从人类的睡眠或者死亡中得出了灵魂的概念,然后便投射到他们所感知的整个世界中。那个时候的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同化倾向,似乎并没有多少作为人类的自觉,即并没有将自己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他们要活着,动物也要活着,植物也要活着,斧头也是如此。所有物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便是灵魂。
不管外部物体是动物还是石头,在它们本质的深层都是与人类相通的。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世界就是到处飘散的人类灵魂,被自恋的原始人强行附加在一切能被感知的物体身上。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巫术和魔法了,巫术的原理较为简单,是泛灵论最为直接的体现,我们着重整理一下弗洛伊德关于魔法的思路。看了此书对魔法的分析,我觉得它是一种很好玩的思想。
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原始人对集体欲望的集体意淫,通过模仿预期目标的方式来自我催眠地满足欲望。这真是一种幼稚又聪明的做事方式,就像小孩子一样,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便通过白日梦去获得,显然,幻想的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又了解了魔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禁忌了,也就是我所说的一个流程。
在本书中,禁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焦虑、失调等一系列让人感到不安的动力结构。首先,人类对自己亲近的人有一种矛盾的情感,包括意识层面上的爱和潜意识里的敌意,譬如期待自己的亲人死亡。接着,自恋的原始人类将无意识的敌意投射到别人身上,更准确的说,是投射到别人的灵魂身上。被投射了敌意的灵魂自然就成了需要谨慎对待的禁忌,正常人不得接近,甚至要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对那些灵魂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将这种被投射了敌意的灵魂称为魔鬼的起源,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魔鬼是一种中性词,不是单纯的邪恶,而是跟禁忌本身一样复杂,既是神圣的,却也是不可触碰的。人类对于它们则采取崇拜又恐慌的逃离行为与心理活动。在看此书之前,我也了解过一些关于人类禁忌的分析,但是大部分都是将禁忌对象列为不洁的东西,而且可以传染。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剖开了不洁的表面,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被禁忌的是不洁的,或者说不洁的为什么会被禁忌。
最后来最令人头昏脑涨的概念—图腾。从在此书中读到这个词,到读完这本书,我都在疑惑人类为什么需要图腾?图腾是与信奉它的群体灵魂相融合的一种符号,既是部落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结构。但是人类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灵魂呢?为什么不直接信仰自身,或者说不去信仰广泛的灵魂?结局却是他们选择了一种特定的动物(也可能是植物),不是广泛飘散于宇宙的泛灵,也不是自恋的他们本身,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始至终都令人隔靴搔痒的难耐。
每次总觉得弗洛伊德要解开谜底了吧,看到分析最后才发现他讲的根本不是这个问题。好了,让我们来看看本书的一对父子吧!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最为赞赏的理论。人类与图腾的关系实际上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集体表演。图腾的形成过程与禁忌类似,图腾本身也是一种禁忌!在家长制统治的社会中,被驱逐的儿子们回来杀死了父亲,抢占了母亲和族里的女人,继而又陷入无止境的兄弟争夺战里。在无数厮杀的代价下,人类终于摸索出了一种相对和谐的组织方式,那就是图腾。
外婚制又与图腾崇拜不谋而合,或者说图腾崇拜催生了外婚制,总之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人类一方面将对父亲的爱戴与愧疚变成了崇拜,从而减轻了内心的冲突,一方面男人之间也能和谐相处,不至于再出现父子兄弟相残的局面。当然,被压抑在图腾深处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譬如图腾餐等庆典就是对弑父的一种怀念和欲望的放纵。
不管是禁忌、魔法,还是图腾,都深藏了人类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的放纵极有可能使原始社会毁灭,所以人类产生了一系列相对应的压抑、扭曲和转换。当然我们也可以引入进化心理学的观念,用一种事后聪明的解释方式,那便是如果没有这种禁忌意识或者图腾崇拜的原始部落可能早就灭绝了。
因为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三种禁忌都是为了防止一种集体的模仿(例如集体触碰国王或者僧侣会让他们受到伤害),魔法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事实成就,图腾是为了避免部落纷争,那么没有这些的部落可想而知将是多么糟糕了,而我们假设又没有更好的生存方式,那么没有遗传这种思考方式的民族很可能早就被生存筛选掉了。
3 我的思考
在我总结的三个要点之外,我还发现了两处很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原始社会对于‘相同’的依赖,二是对‘道成肉身’的新理解。在那个时候,‘相同’意味着安全、合法、和谐,意味着生存的合理性。
譬如人们一起驱赶触犯禁忌的人,因为他会给所有人带来相同的结果;人们一起屠杀图腾动物,并在庆典上将其吃掉;甚至就连社会形成的基础都是人类对于相同罪恶的认同。这方面的心理机制不知道是不是与人类的社会性有关,但是我总觉得精神分析能够更有说服力,希望日后能看见类似的文献。
另一个方面,对于基督教中‘道成肉身’的观点也是被颠覆了。以前在看奥古斯丁的书时,他说人类生而带有原罪,于是耶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所以我们该信奉他。当然,这也是基督教的根基。我一直对原罪持有愤懑不平的情绪,有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觉。但是,弗洛伊德却把道成肉身、分享圣餐等一系列纯粹神圣的符号也纳入了俄狄浦斯情结之下,道成肉身变成了人类对谋杀天父的赎罪行为,并且将罪责集体推给了耶稣,就如同推给希腊悲剧里面的英雄一样。对耶稣的信仰实则是对儿子的信仰,这代表儿子战胜父亲的目的达到了。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个分析我有一种快感,可能是见不得耶稣那种高高在上、纯洁无瑕的形象吧!读完本书,我想我还需要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图腾崇拜与宗教的差别,不可能指望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他只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挖掘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两者的不同;二是对于父神崇拜和母神崇拜的思考。本书对母神崇拜只有一处提及,即作者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母神崇拜先出现还是父神崇拜先出现。但是弗洛伊德最后的分析都放在父神上,尤其是对图腾的解释上。我就在想,如果引入母神崇拜,这一切又会有什么变化?因为父神崇拜和母神崇拜的机制应该是不一样的,其后的心理活动也不一样。
最后分享一下写这篇读书报告的感受,其实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手写欲望,不管是一千字还是一万字。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占有这些文字,就像想占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油画一样。我是那种越是触动我的东西越不会拿出去分享的人,而是会选择保护。打印出来的稿子总让我觉得要上交,要失去一些东西,所以很多地方都失去表达能力。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有野心去解释别人竭力描述的东西,或许跟他深厚的解剖功力有关,所以他才能天才般地将一个原始民族想象成一个人然后一刀一刀严密地解剖吧!
他的理论不像科学,不如说是一种宗教,与人的灵性最接近的宗教。
在科学之外,我们总得信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