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实诚、写实的科幻小说,科幻是外壳,写实是内里,意图用简短的故事映照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
小说写的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给第一空间的依言的前因后果。整座城市都是虚幻的,秦天和依言的爱情也如由谎言吹成的泡沫。
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说,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增加。于是在这座折叠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维习惯都不足以使阶层之间明确分野,最好是把时间与空间也按照阶层进行分配,将阶层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们蠢蠢欲动的流动野心才彻底痛快。于是当太阳出来,普照大地,第一空间的人沐浴阳光,第三空间的人躺在胶囊中被强制睡眠。
其实,折叠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须被折叠?
并不需要用折叠城市这么硬的约束来区分、固化阶层,人人皆有的羞耻之心与是非之心就足以将人划分三六九等了。建筑工人和清洁工工作后不可避免留下印迹,别人投来的嫌恶的目光与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们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头的未来,都使人不得劲地活着。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愿维持现状,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现状还能改变,哪怕是野心满满想推动改革的人如张显,也不得不先向现实低头,先到银行挣两年钱。
也有老葛这样能吃苦有技术的人,从第三空间跃升到第一空间,尽管只是蓝领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旧生活在第三空间,“每次回去都要打报告申请”。老葛就像无数怀抱希望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与户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价却使得全家移居团聚成为一种奢望。
有机会就会有竞争,能当凤尾谁会甘为鸡头?
当然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狭隘、不思进取的人活该惨淡营生,限制了机会但并没有剥夺努力奋斗的权利,而希望总是有的,何况我们并不缺乏鲤鱼跃龙门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样本,毕竟人生的剧本是边写边演,未结局之前,谁知道这出戏会博得满堂喝彩还是惨淡谢幕。这样说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过是在自我防御罢。
可是第三空间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卑微而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尽了野心,哪有时间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小说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段话:“和数千万其他建筑工一样,从四方涌到北京寻工作,这座折叠城市就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亲手建的。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奔逃之后,镇静下来,又意识到未来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种殊荣,便继续辛苦摩擦手脚,低眉顺眼勤恳,寻找各种存留下来的机会。”
现实是很多人尤其是农民工,身心健康来到城市,最后却不得不拖着病体离开这座打拼半生却发现并无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莱泽说“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而过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无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现实中的各项决策能多点科学理性。
希望总是要有的。
作者:阿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