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后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并爱上了她。
亚瑟在蒙太尼里的诱骗下透露了战友们的行动和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面对友人和爱人的误解和得知蒙太尼里是亲生父亲后,几乎要疯狂。从此他与教会决裂,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他度过了13年艰苦的生活。当他回到意大利,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并加入了玛志尼党。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教会的黑暗与腐败。在和战友们作战中不惜被捕,最后被教会判死刑。
牛虻愿为信仰赴死: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终生只爱一个人:尽管在亚瑟时代被琼玛误解为故意泄露了组织秘密,在牛虻时代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但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牛虻,另一场纠缠:吉达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并不爱她,她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某些需要时的陪衬。不管她再怎么努力,吉达都是和悲剧连为一体的。
牛虻,残酷的父爱:他,蒙坦里尼曾是他的榜样和偶像,他曾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但他没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亲,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亚瑟的信仰彻底崩溃。这一事件也直接决定了亚瑟时代的结束。他留给这位敬爱的神父一个投海自杀的假象,让这位父亲的内心多年来一直浸泡在灵魂的煎熬里。13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经在各自信仰的极端冲突中痉挛与压抑。父亲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的灵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