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可以从传统道德观念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方面分析文中人物的为人处世。
一、仁
仁,仁爱,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努力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具体表现。
提到仁,刘备肯定是这样一位仁人义士。
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
这天刘璋派杨怀、高沛去刺杀刘备,他俩身边各藏利刃,带二百军士,牵羊送酒给刘备。刘备手下的谋士庞统算出了两人的行刺之意,设计捉拿了二人。正要将二人及二百军士斩首,刘备对这二百人说:杨怀、高沛离间我和刘璋,又藏利刃行刺,理应斩首。你们无罪,不必惊慌。这些军士为了报答刘备之恩,愿意作为蜀军前军,助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涪水关。
刘备要投靠刘表时,刘表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接纳刘备。可孙乾对刘表说:刘备是大英雄,虽然现在兵微将寡,但有匡扶社稷的志向,孙乾走了一步又说,不能背叛亲情而疏远他。刘备礼贤下士,以仁服众,士兵投靠了他就好像如鱼得水一样,更何况你俩还是兄弟。刘皇叔的仁德可见。刘表听了这番话也很高兴,回心转意,让孙乾去告知刘备接纳的消息,又亲自出城三十里去迎接。
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要去攻打樊城,刘备自知打不过,即将弃城逃跑;又担心城中的百姓遭到屠杀。这时诸葛亮对刘备说:可以派人告知城中百姓:愿意跟随的一起走;不愿跟随的留下来。刘备就令孙乾、简雍在城墙上大喊:曹操马上就要攻打这里了!一个小城不能守多长时间。愿意跟随的百姓,就和刘皇叔一起过江。人们一听是刘备,就打断了他们的话,大喊:我们就算战死,也愿意跟随皇叔!
二、义
义,忠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更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子。所当做就做,不当做就不做。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求白马曹操解重围
曹操俘虏了关羽后设大宴,又备绫罗及金银器皿相送;又拨一府与关羽居住;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羽虽然受着如此种种好处,可是依然一心寻找刘备的下落。
张辽对关羽说:曹丞相没有什么招待不周吧?
关羽说:我非常感谢丞相的厚礼。只是我虽然在这儿,却一直想念着刘皇叔,从未忘记。
张辽摇了摇头:这话不对了。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矣。刘备对待你,未必高过丞相。你为什么只想去找刘备呢?
关羽正色道:曹丞相对我好我当然知道。只不过刘皇叔有恩于我,我们发誓同生共死,不可以违背。我最终也不会留在这里。一定会报答曹丞相,然后离开。
张辽又问:如果刘玄德已经离开人世,你又会怎么办呢?
关羽答道:我愿意追随他。
张辽知道无论怎样都难以留下关羽,只好回去禀报曹操,如实相告。曹操感叹说:关羽真是天下第一义士啊!后人有诗赞关羽:
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操。
后来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连环计,败走华容道。恰巧关羽把守华容道,想起当年曹操如何厚待自己,又纵容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就一咬牙放走了曹操。后人又有诗云: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关羽真不愧为义绝!
三、礼
礼,礼和。礼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修养就是这个礼,也就是常说的懂礼貌。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肯定是礼的典型代表。
刘备三顾茅庐前,手下谋士徐庶的母亲曾被曹操抓去,徐庶是位孝子,坚持要去见曹操。刘备不再挽留,还随十几里送出城去,临走前徐庶向他推荐了卧龙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去的时候,来到隆中,有几个农夫在田里边劳作边唱歌。刘备听见了歌,便问:这歌是谁写的?回答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又问:卧龙先生住在哪里?农夫说:在这座山的南边有一片山岗,叫卧龙岗。岗前有一片稀疏的竹林,卧龙先生的茅屋就掩映在这竹林之中。刘备答谢后策马而行。行了不到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景色清秀。后人有诗赞曰: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睡未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悬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刘备来到房前,亲自下马敲门。诸葛亮的门童出来了,说诸葛亮早上刚出去,要三五天才能回来,刘备只得归去。
第二次时值严冬,阴云密布,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张飞说:现在天寒地冻,不会发生战争。请他来做什么?刘备说:我现在去正是想让孔明先生知道我的殷勤之意。你如果怕冷,可以回去。张飞只得跟随。这次去仍是未见到孔明,却见到了他的弟弟诸葛均。玄德修书一封送给诸葛均,让他转交给孔明。
刘备两次去都未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耐不住性子了,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村夫,虚有其表,劝刘备不要去了。刘备批评他们说: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拜访了五次才见到。你们难道不知道周文王背姜子牙回宫这件事吗?周文王是那么敬贤,而你们是多么无礼!
第三次去的时候在茅屋外半里就遇见了诸葛均,得知诸葛亮回来了,便快马加鞭前往茅庐,可是诸葛亮却在睡午觉。于是,刘备三人在外等了两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十分感动,遂许刘备驱驰,之后立下赫赫战功。
四、智、信
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
信,诚信。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者,人与人互相信任,也就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
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
驱巨兽头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才投降,诸葛亮降服孟获不单单靠的是智,还有信。
第一次诸葛亮用计让王平诈败,张翼半路杀出擒了孟获。诸葛亮对孟获说:我现在捉住了你,你服不服?孟获不服气:山路狭窄,遭了你的暗算,怎么能服!诸葛亮笑着说:我如今放你回去,如何?孟获说:你放我回去,整顿兵马,一决雌雄。如果再抓住我,我才服!孔明就解开了绳子,赐给他酒食,给他鞍马,又令人送出。正是:
寇入掌中还放去,人居化外未能降。
双方第二次交战时孟获手下一员大将被马岱打败,孟获以为他串通外敌,命令斩首。好在众酋长苦苦相劝,才免一死。之后孟获手下军心不稳,那名大将的两名手下冲进孟获帐中,把孟获押给了诸葛亮。孔明说:你之前说如果再抓住我,我才能服,如今呢?孟获还是怒气冲冲说:这次不是你擒的我,是我手下自相残害,才导致这样。如何肯服?诸葛亮说:我再放你回去,如何?孟获说:丞相肯放我回去,我率兵再和丞相打一张,如果还能赢我,肯定投降。诸葛亮像上次一样赐给孟获酒食,走之前还带他参观了蜀军粮仓。
原来这是诸葛亮的计策。他深知孟获熟读兵书,于是露出破绽,让孟获看见众多粮草,引他来火攻。果然不久,孟获果然派他的弟弟孟优诈降,表面上装财宝的的车装满了柴火。诸葛亮便将计就计,把孟优灌得大醉,又让火烧了蛮兵,三擒了孟获。孟获又找借口说:这是我弟弟的失误,并非我的无能。你放我回去,集结各方人马,再和丞相大战一场。如果还被丞相打败,一定投降。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第四次诸葛亮用延兵之计,等蛮兵精力耗尽了,出其不意,四擒了孟获。孟获怏怏不乐:我们是蛮人,不像你一样用诡计。今天中了你的诡计,当然不服。如果你敢再放我回去,必报这四次之耻。诸葛亮听后大笑,便放了孟获。
经过这四次败仗以后,孟获越来越浮躁,又连被诸葛亮捉了三次。第七纵后,孟获深深感动于孔明的智与信,永远追随着蜀国。
五、结尾
《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人物,仁义礼智信比较全面的是诸葛亮,其他人各有短长,如,刘备以仁服众却缺少计策,曹操的狡诈也可以成为智慧,却极其缺乏仁德
总之,这些人物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成功没有绝对的失败,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