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还是从我外公的书架上找到的。
那时,书的封面已蒙上了厚厚一层灰尘,书上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我眼帘:红岩。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红岩,红!不是鲜血的颜色吗?想必我在心里可能稍微理解了“红岩”的意境吧。刚翻开一页,我的眼睛就移向了一行字:“1961年出版。”距离我们2009年可是有整整49年的时间哪!我惊讶万分。我一定要把《红岩》细细品读,尝到像爸爸说的像酸柠檬一样的酸酸的味道!读了一半,我就把书合上了。那时的我早就眼泪鼻涕一大把了,我咬着嘴唇,眼睛红红的,身边的一盒纸巾早就空空如也,书上也全是泪水。这时,爸爸走了过来,摸着我的头,跟我讲起了《红岩》的历史背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红岩》就是将这些纪实性作品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反复锤炼创作而成的。这样亲身经历搏斗的两位作者,心中的感慨当然非常感动人心。这样细腻的感受,可是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写得出来啊!”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紧紧抓着爸爸衣袖的手也慢慢放了下来。爸爸摆摆手,示意我继续往下读——他自己却走出房间,轻轻地关上了门。
我一页一页的翻着,心里的酸味儿越来越重了,似乎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酷刑对于共产党员是在皮肉上,对于我是在心里。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我激动、辛酸、悲愤、感叹的画面。我对江姐的记忆最深,特别是国民党把又粗又长的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时,她没喊一声疼,却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还有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
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他们心里装的是什么呀!他们的血里流的是什么呀!还不是对祖国成立的一份希望?是什么支撑共产党员们走到了现在?还不是一颗正在燃烧着的爱国心吗!?
合上了《红岩》,我的心灵像是受到了一次大洗礼,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妈妈,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作为孩子,就更应该去爱妈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