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孝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1-17 00:07:18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孝庄》,真的受益匪浅:

《孝庄》读后感

  一、关于孝庄皇后

  1、不平凡的一生

  孝庄的一生是非常不平凡的,她的父辈是正宗的成吉思汗的后代,孝庄的身份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母亲、康熙的祖母。她经历了清朝的四个皇帝,看着努尔哈赤打江山,顺着皇太极建大清,辅佐顺治稳朝政,幕扶康熙定天下,目睹和参与了蒙古金国到大清天下的建立和稳固,她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应该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简单总结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就是:13岁时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

  2、委曲求全的一生

  13岁时,为了蒙古科尔沁,忍着对多尔衮强烈的爱,委曲求全嫁给了皇太极做侧福晋。为了大清后宫的稳定,忍着姐姐海兰珠的误解,为了大清的江山,委曲求全的委身多尔衮,为了皇贵妃不挑唆,把顺治喜欢的董鄂妃指婚给博尔果太多的为了大清,为了别人,葬送了自己的爱情、青春,忍痛割爱与别人,委曲求全与别人,这种胸怀与心底让我苦苦不得其解的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谁活?难道自己没有一己之需?孝庄的一生真的活得无欲无求?这种至高无上的大爱让我佩服,但也令我为之痛心。

  3、一句话毁了一生

  孝庄小的时候,一个见过她的喇嘛说:玉儿是大贵之相,将来要嫁给一国之君、母仪天下。正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大玉儿的一生。

  当皇太极听到这句话时:心中一震,把茶碗举到一半,手竟有些颤抖,茶水微微泼出。他忘了喝茶,看着大玉儿娇羞嗔怪的神情,心中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柔情。他忙凝神静气,做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自然,大玉儿就变成了后来的孝庄,与多尔衮的爱情梦想彻底完蛋!一生也随之改变,但是纵观历史,她岁功成名就,被誉为后宫第一谋士,大清国母等等政治荣誉,可是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的幸福却葬送在喇嘛的一句话中。

  4、委曲求全害多人一生

  反过来说:孝庄过于大精细儿,以至于毁了诸多人的幸福,首先是强忍着对多尔衮的爱嫁给大自己20岁的皇太极,以致后来失宠,皇太极觉得自己不幸福,没有得到她的心,多尔衮认为自己不幸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心爱侍候着自己的哥哥,大玉儿自己更是在两个人之间进退维谷早知当初,何必??

  其次是后来,为了儿子能统领朝政,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的方法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甚至是又从太后身份委身摄政王多尔衮。何况实际上,尽管孝庄退让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丝毫没消退。有一次他还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早知当初,何必??

  再次是顺治皇帝的婚姻,从《孝庄秘史》中可以看出顺治帝很听从孝庄的安排,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董鄂氏被指婚给博尔果,却也因大局为重服从了安排,可是顺治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吗?顺治婚后根本不理会佟佳氏,一直恋着董鄂氏,直到后来博果尔羞愤自杀、董鄂氏改嫁给顺治,再到顺治出家这一招是一把四刃剑,害了顺治帝,害了佟佳氏,害了董鄂妃,害了博尔果早知当初,何必??

  这种理性大于感情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孝庄身上或身边上演,笔者认为这种一错再错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婚姻制度,但就是孝庄处理感情问题时所谓的大精细儿,不反思自己的人生,害人害自己害子孙。所以感情问题要大胆取舍,讲精细儿不见得办好事。

  二、关于顺治皇帝

  个人认为,母强子弱,造成顺治婚姻极度不幸乃至后来看破红尘,想出家为僧,一方面是因为顺治是情种,另一方面也读出了他的懦弱,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我认为要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不能让孩子在过大的权势压力下成长,势必将来造成孩子人格的缺陷和心理的隐疾。

  三、关于多尔衮

  多尔衮的人生真可悲,一生毁在了哥哥皇太极的阴霾之下:笔者感慨为:既生极,何生衮?

  回顾多尔衮的一生:幼时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逼殉葬,情窦初开之时被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夺走了自己心爱的大玉儿,功成名就皇太极驾崩之时又因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争皇位,被迫重新立九皇子福临入位,自己也被迫一直在为皇太极的儿子卖命,最后也没真正得到大玉儿和皇位,江山美人均失,痛哉啊,多尔衮!委屈自己,求全别人,最终自己也未能幸福如愿,主因是为了一个女人,关键是痴情于不肯放手。归结原因还是毁在了皇太极手里。

  补充关于多尔衮: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随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力欲愈益炽烈,到后来,这种象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的欲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举动: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1644)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1647)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

  四、关于袁崇焕

  反间诈计真厉害,谗言耸听害死人。

  崇祯即位的时候,招回了因宁锦大捷反而被小人魏忠贤罢官的袁崇焕,(注:上任之前崇祯皇帝答应袁崇焕不听信小人谗言,绝对信任,并且当众立下誓言写下誓状)拜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赐尚方剑。兵部尚书是最高军事行政官,督师是最高军事指挥官,袁崇焕身而兼之(注:足见崇祯皇帝对其够重用),达到了其军旅生涯的顶点。

  士为知己者死,袁崇焕真的是一展才华,尽力效忠崇祯帝,但是皇太极眼看攻不下蓟辽一代,就生出反间计,连后来听说袁崇焕被凌迟时,皇太极自己也可惜了半天。

  补充:1、袁崇焕的死真可悲: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岁的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凌迟。所谓凌迟,便是千刀万剐,是极刑中的极刑;这次凌迟更是空前的惨烈。明末史家张岱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荆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石匮书后集》)英雄肉的价格是手指大的那么一块,银一钱。而我们的英雄,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一直在叹息,即使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袁爷所悲叹的,不是百姓的愚昧,那对他来说毫不意外,他所悲叹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即使身受极刑,萦绕在脑子里的依旧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安危: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2、袁崇焕对自己的下场已经有先知:自从他投笔从戎以来,他所担心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在奏疏中,反反复复说的也是这种担心。他对天启皇帝是这么说: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唯圣明与廷臣终始之。他对崇祯皇帝也是这么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用人当任而无二,信而勿疑。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当我们今天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觉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对于自己的死于敌人的反间,死于朝廷的猜忌,袁崇焕早已预见到了。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良臣择主而适,不明哲保身退隐山林,反而舍身报国,明知是死路一条,却偏偏去赴汤蹈火?因为人民在受难,民族在沦亡,热血男儿责无旁贷,不敢偷生惜死!他的投笔从戎,不是为了封万户侯,而是以收复失地,解辽东人民于倒悬为己任。

  关键是很多时候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提醒我们后人,当政者明辨是非,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可一时冲动,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五、关于皇室错综复杂的婚姻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简单说就是孝端太后哲哲和她的两个侄女大玉儿和海兰珠都嫁给了皇太极。另一条复杂婚姻线索是皇贵妃的侄女小玉儿嫁给了多尔衮,另一个侄女嫁给了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再到了下一代,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条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正是如此复杂的婚姻关系,后宫起火,因为有了女人对政治参与,江山社稷多以失败破散而告终。

标签: 浮生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