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文学家所着儿女英雄传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步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它一问世,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有人甚至称其为一时杰作,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文康姓费莫氏满洲镶红旗人。字铁山,一字悔魇,号燕北闲人。他出生贵族世家,曾出资捐为理藩院郎中,历任天津兵备道,凤阳通判等职。后丁忧归里,又特起为驻藏大臣,后因病未赴任,遂淬于家。
文康生活在清嘉庆,同治年间,当时清廷日趋腐败,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激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作者目击朝政萎颓,世风日下,再加上晚年诸子不肖
,家道中落,更令他对现实生活滋生不满与失望的情绪。可是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既看不到摆脱社会危机的道路,只能将目光转向已经逝去的岁月,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企图以他们纠正时弊,力挽狂澜。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这部小说,因而它的思想倾向是背时的,有着天生的缺陷。
但是,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往往不尽吻合,从而形成了小说内容的两重性。当他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去描写人生,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时,它就会帮助人们加深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其审美价值也就同时受到社会的肯定,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奥秘所在。书中通过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黑暗。在作者笔下,整个社会就像不见天日的大地窖一般,令人窒息。可以这样说,由于作者长期混迹官场,对社会的黑暗面接触既多,了解亦深,因而笔触所及,种种丑恶现象变暴露无遗,这也正是小说最有价值之处,然而当他企图为病态的社会开出疗疾的药方时,就不免流于迂腐与空想。这不能不使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成败参半。
作者巧巨匠心,倾注全部热情塑造了一位自己心目中的完人安学海,他老练干达,忠厚待人。且清廉自束,性格中有着可爱之处,可是他的一言一行均以:忠,孝,节,义为准绳,俨然以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自居,实令人可厌,因而这一形象的思想意义受到极大损害。书中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生命力的形象是十三妹何玉凤,小说前半部着力刻画十三妹救困扶危,疾恶如仇,轻财重义,智勇兼全的侠女性格。她与安骥相遇在悦来店,救难于能仁寺,虽系萍水相逢,却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那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面,不仅把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向高潮,而且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侠女形象,可就活生生地兀立在读者面前。十三妹是我国古典长篇侠女形象的典型,倘若和其他名着中的典型人物相比较,也毫不逊色。遗憾的是,这种任一己之力的济世英雄,本身就不免有空想色彩,而小说后半部更着重写他在安学海的熏陶濡染之下,成为一个行动规矩的贵妇人,这样她的侠义性格非但未得到发展,相反却向着侠女的对立面转化,十三妹性格的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对人的社会活动的批判,均以封建道德为准绳与归宿,无疑是书中人物出现败笔的底蕴所在。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塑造,如邓九公,张金凤,舅太太等,虽仍不免前述的憾病,但都声容毕肖,栩栩如生,自有个性,各展丰采,为琳琅满目的古典小说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幅幅引人注目的肖像。
诚然,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广大读者,还由于在文体形式与语言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形式上它以民间说书人的口吻道来,绘声绘色,娓娓动听,且故事性强,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是它艺术上区别于其他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深受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但像《儿女英雄传》那样既可供案头阅读,也可作说书人的唱本,显为鲜见。书中的语言为地道的北京话,且为了展现满足生活的需要,又融入不少满族的日常用语,不但深动地再现了彼时的生活习俗和风貌,而且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语言的生动,幽默,更为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