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底层的生活》读书笔记及感悟5000字: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芭芭拉?艾伦瑞克的著作《我在底层的生活》,感觉自己必须要写一篇看起来正式的读后感了。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暂时放下自己所属的社会经济阶层的种种便利,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底层社会中,从事一些低薪工作(通常时薪为六到七美元)的事迹,芭芭拉这么做的理由是想跃过过美国媒体对低薪人士的主流描述来更加真实地认识底层人士,看看如此低薪的工作能否养活自己并且还能有所发展,芭芭拉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薪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因为答案是,这种低薪工作无法养活一个人,通常这些底层人士都打两到三份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勉强地养活自己并且有少量的剩余。
在这个过程中,芭芭拉看见的不仅是他们物质上的贫困,还有资本对他们的精神的剥削,芭芭拉在书中讲到了一位清洁公司的经理,因为清洁工人无法得到雇主的赞赏,转而希望清洁公司的经理能够多注意一下自己,使得这位经理获得了他根本“不配”拥有的魅力。另外一件事,是芭芭拉在沃尔玛里面从事服装女工的经历,在看到另外一名女工在梯子上面整理衣服的时候,芭芭拉发现自己正在心里面诅咒她最好从梯子上掉下来,而看到另一个因为工伤而坐在轮椅上的同事的时候,芭芭拉在心里面暗暗说了一句:“至少你还能坐着”。芭芭拉为自己在心中升起的恶毒意念而内疚不已,从而有感于这样的工作对其工人的精神的双向剥削,既让他们的精神变得空虚,又让他们的内心变得铁石心肠。
在尚未看这本书之前,我承认,对美国的印象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历史书籍对这个年代的描述是简单而又令人神往的,一美元等于一克黄金的年代,那时候会有穷人吗?答案当然是确定的,现在的美元相对于人民币是一比六的换算汇率,那么时薪六七美元的美国底层人民相对于美国的物价来说,当然是地地道道的穷人阶级。因为美国的工作时间标准是一周四十小时,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大多数美国人的一周工作时长是四十四小时,所以,美国底层人民的月薪估算为九百六十美元到一千一百二十美元左右,而美国普遍的住房租金最低为四百到五百美元,这样的住房根据芭芭拉的描述,大多是位于房车公园的房车旅馆,或者是一些没有厕所和厨房或者共用厕所的房间;还有其他的方面,食物在美国的价格也不低,一个月大致下来能够消耗掉三四百美元的食物,外加其他一些不可避免的消费,如医药、水电、衣服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费用,勉强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但是要在此基础上过的更好一些,则必须要同时打两到三份工作,才能够做到。
的确,美国有相对来说比较丰厚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会根据穷人的社会调查结果,给予他们相对应的社会资源的救助,如提供住房、食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救助,当然,这些福利制度并不针对那些拿着时薪六七美元的底层人民,社会救助的对象并不包含这些有工作的人,于是有的人情愿舍弃工作去申请社会救助,而不愿去找一份工作,但是自从1996年美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之后,使大多数依靠社会救助的人失去了社会救助的资格,转而投入到时薪六七美元的工作大军之中。在福利制度改革之前,那些中上层经济阶层的人们指责这些依靠福利制度苟延残喘的底层人民,认为他们是懒鬼,对他们的歧视就如同对种族的歧视一样明显,但是芭芭拉却指出,人们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这些底层的人民,依靠社会福利制度的话,能够拥有一套干净、面积比较大的住房,而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则只能一个人或几个人合租一间毫无“隐私”可言的房间。正如某个美国底层人民所说的:如果我投入到工作中,就领不到救济金,但如果我只靠救济金生活,我就会永远成为社会体制的牺牲品。
在阅读这部书籍的时候,我隐约地感到了一阵恍惚的感觉,首先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书中所描写的社会与中国的社会暗合了,也就是当我阅读的时候,我发现美国的底层社会与中国的底层社会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甚至于是根本没有区别,那个在想象中存在的,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出国旅游的景象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据悉,美国现在有超过四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幻想这一个群体的人民在夏威夷的岛上悠闲地晒太阳,几乎等同于无知。
也许,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其底层人民的日子几乎都不好过,首先,因为这一阶层的人民普遍来说,都缺乏文化,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预见性,也缺乏对社会形势的判断,所以这一阶层的人民想要跃居中产阶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更别说是跃居到上流社会了,虽然跃居上流社会是每一个人隐秘或公开的愿望,但实际上实现的人是寥寥无几的,所以,底层人民的特征几乎在全世界相对趋同,如中国几乎被遗忘的乡野农民和城市的流浪汉,与美国的流浪汉和靠救济金生存的人们的生存困境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缺乏基本的生存资料。
前几年的时候,我曾经打过一次为期二十一天的暑期工,在深圳一间比较著名的茶餐厅里面当点餐服务员。如同芭芭拉在书中对餐厅服务员的描述一般,在工作时间里面不能够坐着,一天总共要站八个小时,中间有简短的吃饭时间才可以坐下。做的工作并不怎么需要用到大脑,只需要将客人点的菜名写到单子上面,然后交到厨房就可以了。在饭点的时候,餐厅会迎来一阵疯狂的吃饭大军,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带着空空的肚子到处找位子坐,然后疯狂地叫着服务员要点餐,但是人多的时候几乎无法兼顾这样的工作量,所以常常是我们弄得晕头转向,而客人们则抱怨连天。如果说一开始这种工作还有一点新鲜感的话,那我实在不知道那些从事了半年甚至于一年的人是如何保持住对生活的憧憬和愿望的,因为整个过程就是重复,你知道虽然今天的客人与明天的客人会有面貌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他们都是抽象的空肚子,对着你大吼着要点餐,就像一个刚出襁褓的婴儿一般。再做了十几天下来,因为一开始做这种工作总是容易犯错,所以我总是被客人骂,被骂的很不舒服的时候,我就差一点要去报复客人了,有一位客人或许看出了我的心理冲突,开始对我变得畏惧,但是事实上我想多了,因为她向经理投诉了我,然后我就被训斥了。在我结束暑假工之后的几个月,网络上就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服务员将滚烫的火锅淋在了一位女顾客的身上,在初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我的内心惊恐之至,以至于手脚都在颤抖,在我被训斥之后的几天,我就辞去了工作,但是假如我是一个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这间茶餐厅里面工作的人呢?我会不会没有办法排解自己内心的郁闷而做出疯狂的举动?答案是不确定的,起码那个时候我才是一个大一的新生罢了,一个不懂世事,对未来充满浪漫憧憬的人。虽然事后我并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但是这一个差点失足的心理动因(我曾经也想过报复),着实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我开始毫不犹豫地防范他人,并且对商业社会的一些原则进行了思考,一是顾客是上帝的原则,二是要求服务人员全程赔笑的原则,这两个原则虽然看上去合乎经济流动的要求,但却实际上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戾气,因为顾客既非上帝,服务人员也并非是机器人。这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一隅,或者也可以归类为现代商业社会对精神的剥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店铺的门口,经理将员工集合在一起,唱歌或者跳舞,唱的歌跳的舞无非是在彰显店铺的规范化和优质服务的核心,但是却没有多少这些店铺会关注员工的内心福祉,一个人除了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之外,还需要什么呢?而假如一个人,连这三者中的一者都没有呢?毫无疑问,这些既不在社会企业的考虑范围内,也不在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中,事实上,要求社会企业关注员工的内心福祉,根本就算不上是政治正确的。
不仅如此,经济上对底层人民的剥削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步伐。暑期工的工资跟全职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领的都是深圳在2014年的最低月薪2030元人民币,餐厅没有安排加班,所以不会有加班费,不过公司会提供住房和餐饮,所以除去一些必要花销,一个服务员最多能够存下一千五百元的存款。但是,这样的数据很容易让人产生服务员有不错的待遇的印象,因为事实上,根据深圳的物价来说,这群服务员并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从各地涌来在深圳从事低薪工作的人,在老家几乎都有一个沉重的负担,那就是一家几口人的生计问题。在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的最后一个故事中,一个工人被他的父母质问有没有乱花钱,这个工人留着无声的眼泪感到无助,说着“我也要吃要穿要住啊”;所以往往,一个低薪人士并非只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他的背后背负着一个家庭以及他自己所要前往的未来,这个未来包括以后结婚的费用,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病痛灾害,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必须要付出的费用。十年前到现在,深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平均工资从一千元左右,到现在的平均一千七八百元,看起来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但是其实物价也急剧升高,十年前,工人的一顿饭可能维持在五元左右的水准,现在已经涨到了十元以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例如衣服的价格、水电的价格、网络费用等等,所以这群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升高多少,而且根据经济原则,你根本无法将提升基本工资的行为,称之为资本家或政府的良心发现,实际上,提高工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促进普通民众的购买潜力,民众的购买潜力实际上是商业社会的润滑剂,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物价上涨,伴随的是基本工资的上调,这就几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社会上几乎充斥着苏格拉底称之为无用之物的商品,大多数商品企业的最初做法是,聘请一位广告设计师,将其品牌的商品打造成社会上不可或缺的资源的幻象,从而在人们心中植入这种幻象,将他们的虚荣心拉起,然后就可以大行其事的上市了。但是仔细想来,诸君最好看看自己的房间周围,有多少事物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对比一下我们伟大的广告设计师们所设计的诱惑的广告就知道了。所以,一个拿着底层薪水的工人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困窘,还要被商业社会的虚荣的邪恶本质所伤,一个拿着最新苹果手机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一个开着跑车的人戴着墨镜在马路上飞驰而过,而你穿着笨重丑陋的工服,被标签化在角落中。这样的失落估计很多中产及以上的人民完全没有体验过的。
当然,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困境,通过引进外资,通过中外合股,使得很多本地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样的景象本质上是非跨国企业的竞争力的下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底层乃至中产阶级的上升道路,于是在中国的社会中,你总是可以看见几种恐惧蔓延,一是底层人民无法晋升从而成为体制化的牺牲品的恐惧,二是中产阶级破产而成为底层人士的危险,三是全国人民生活在一种奇异的戾气而被戾气所伤的恐惧,你根本无法确定,你明天上街的时候,是否会被一个失去理智的人砍死,而看起来,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当然,我不是在宣传某种地方保护政策,而是在说明,全球化进一步地将全球资产汇集到少数的人手中,这些人手里面握着的资产占据了全球的重要一份,自然,流落到底层人民手中的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或许可以宣传某些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观点,来反驳对少数资本家的抨击,说努力工作就会有相应的回报,但是,这些无疑都是资本家们买通网络写手们而故意传开来的致幻剂,从本质上来说跟彩票的性质是一样的。那些占尽社会资源的人跟那些有一丝希望的中产阶级争抢廉价的房子,争抢教育资源,而将社会上最劣等的资源给予底层的人民,虽然的确有人会通过自身的禀赋和努力而晋升到上流社会中去,但是这并不影响上流社会的人民所占据的大部分资源。
或许,这群占尽资本的人早已经与各国政府达成了共识,既要在经济上对他们剥削,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金钱能够拉动经济,既要让他们感受不到剥削,又要使他们快乐的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世界各地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开始娱乐化了,各种明星、网络红人、电视剧、庸俗电影、庸俗音乐通过社交软件占据着人们的时间,人们再也无法正常地说话了,说话的首要目的无非是娱乐,既娱乐自己又娱乐了众人,这些娱乐化的信息使得人们几乎无法严肃起来,在现今,如果有人讨论世界的贫穷问题的话,立马会有人用一些娱乐垃圾来将话题引走。当然,你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那些资本家们,认为这单纯地是他们的阴谋,那些被娱乐垃圾迷糊了眼睛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量去抵御这些垃圾对他们生活的入侵,资本家们大概只是顺势将娱乐化发展到了极端,虽然这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始终看到,正是那一群所谓的大学生们,首先身处于娱乐化浪潮中。身处于娱乐化氛围的人,不会觉得自己不快乐,相反,人们往往太过于快乐,以至于在诸多廉价的快乐中无所适从,这正是时代的难题也是难题的一种解决方式,通过输送这些廉价的快乐,以达到对人格的控制,对人格的控制几乎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式,谁都可以用人生快乐论来对那些沉重的学者和其他为了事业而献出毕生心血的人。
但是,最大的贫困,永远是让那些明明深处于贫困的泥沼中的人快乐地处于双重地贫穷中,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也是精神的贫穷,不过有一个趋势在表明,那些聪明的人打算让这些底层的人民生活在一种虚假的物质中,然后剥夺他们的精神。
不过抨击始终是收效甚微的,无论我们怎么发出牢骚、哀嚎或者故作卑微,情况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等同于芭芭拉在书中所描写的一样,芭芭拉想通过组织工会来维护这群底层人士的利益,奈何这些底层人民对于自己的困境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妥之处,对于芭芭拉所发出的牢骚也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不禁使芭芭拉感到困惑不已,人们缘何以至此?对自己身边息息相关的事情视而不见,芭芭拉提出,这可能是与这群底层人士心理上的孤立无援有关,因为,这个时代是陌生人社会,组织工会使得他们疑虑颇多,而且在工作一天之后,这群人往往是精疲力尽的,更别想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所预见了。
现代商业社会的趋向是明确的,那就是经济的分层将越来越明确,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的现代商业经验的沉淀,那些位居上层社会的人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育理念来维持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利益,也许阶级固化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维持上流社会的基数,则是一定的,因为事实上,从文明的初期至今,社会资源就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这群人只不过是变了职业以及占据资源的形式,从封建时代的帝王、官僚和地主,变成了现在的商人以及政客,前者以地的形式占据资源,后者则以看不见的资本的形式,底层人民拥有的资源也变了,从以前的少到只能赚到口粮的地,到现在的口袋中捉襟见肘的薪资,本质上都是因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所导致的。
也许哲学家会说,劳动的价值理应重新来估价,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劳动,脑力劳动抑或是体力劳动,其本质都是一种付出,当然人们会说,体力劳动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事,但是脑力劳动则是属于少数人而又极富建设性的,当然不可以同日而语,在人类的身体中,唯有大脑才是人们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当然,我从来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过分地问题,但是有很多需要体力的劳动,并非是人人都能够忍受得了的,例如下水道清理工,这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够从事,例如清道夫,不仅需要身体的耐力,还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才可以,那为什么这群人的薪资会少的如此可怜呢?即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清道夫和下水道清理工,也无法抹杀掉这种工作的基本价值,当然,无论是何种体力劳动,都面临着被机械化取代的结果,人类可以发明出一套清洁机器人,可以发明其他的所有体力劳动的工作的机器人,我确信这就是未来,但是,在尚未成为现实之前,我说的即是现在,我们理应重新估计这种劳动对社会的价值,然后将这种价值换算成更高的薪资交于这些辛勤工作的人;顺便说一句,当我在不管哪一个地方遇见这些清洁工的时候,我都理所应当地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几乎是骄傲地闯了过去,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太良心的行为,我能够站在如此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全拜他们的与真实价值不符合的辛勤付出。
我觉得资本的本质就是邪恶的,或最多是偏中性的,原因在于,一个企业的既得利益者的工作大多是想着,如何能够压低成本,并尽量地抬高价格,于是我们这些消费的人,在社会上常常会购买到与他们的实际价值相差地很远的商品,我们去吃饭的时候,用两百元只能吃到实际上除去任何其他成本只值一百元的食物(我说的成本是指,店铺的租金、食物的原价、服务人员的薪资等大小加在一起的价值),而用一百元只能买到价值四五十元的食物。但是我想,假如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人的工作,那么这样的价值体系就会崩溃掉,我的意思是,人们原本可以在辛苦工作之后去饭店大吃一顿,这样的行为是餐厅的润滑剂,而当大多数人失去了工作之后,他们不能依靠自己去养护自己,所以情况会发生变化,企业或者政府会接管这群人的生活问题,那么企业或政府肯定不会允许一个小小的餐厅对其指手画脚地压榨,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取代掉商业社会的普遍原则。
未来时代,物质贫困和剥削一定会跟随着机器人的全面崛起而沉入海底,取而代之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人安于自己的位置,并且依靠政府的接济快乐而平庸地活着。或许,这不是他们最难堪的归宿,起码,为了一亩薄田而奋斗终生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发生了。作者:胡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