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佩服Yourcenar的一点,是她身为女性却能拟作男性的口吻叙事。她确实爱过男人又爱过女人,但是她笔下的男主人公却鲜有女性书写的印记。也许一生的阅读和旅行足迹丰富了她的创作,她的文字可以跨越时空和性别的限制。
第一次读《哈德良回忆录》,大约是在大学图书馆某个书架上随手抽出来的一本书。那时并不知道作者,也没有去看背景,还以为读的真是罗马皇帝的自传。后来看了其他文章,才知道这是Yourcenar的历史小说。学者Syme曾经在论文中指责Yourcenar撰写此书所用的素材《奥古斯都传》不是权威史料,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无论Yourcenar如何否认,Hadrian的身上总有几分她的影子。从前我以为Yourcenar将自己对Grace的感情融入到皇帝对Antinous的回忆中,才让那段文字尤为动人。后来又觉得她与Grace的感情比想象中更加复杂。瑟瑟丝丝的关系也许要等到2037年两人日记书信公开后才能揭晓。所以目前只好把这部小说看作她对古典时期王朝变迁和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Yourcenar用现代女性的笔端娓娓道来罗马皇帝的人生回忆。我虽然无法理解皇帝失去Antinous的痛苦,但是可以从文字语气中感到往事皆伤的旋律。
凡人必有一死,就算皇帝也不例外。皇帝在病重的慢性折磨之下,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念念不忘的黄金岁月,便是与美少年Antinous的恋情往事。美少年Antinous曾想将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与patroclus与Achilles相比,反而遭到皇帝的嘲弄。Antinous最终的殉爱之举,却仿佛古希腊悲剧上演。也许只有在Antinous死后,皇帝才能肆无忌惮地赐给他永世怀念的尊荣。爱一个人爱到将其封神,还修了一座城来纪念他,也许只有罗马皇帝能有如此权利和胆量(凯撒曾因为在罗马竖立埃及艳后的雕像而受到元老院抨击。)历史上哈德良的继任者马可比他更无愧哲人皇帝的称号,但小说中的哈德良却是字里行间都浸润了哲思。
相比之下,Woolf的Orlando是唯一享受到两种性别的人物。也只有用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才能让一个人先为男性后为女性。然而Woolf的Orlando即使在身为男性时,也是那般多愁善感,更像文艺青年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masculinity。所以Woolf所谓的雌雄同体说,终究也只能通过文学达到一种理想化的境地,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
从另一个有趣的角度看,或许有着同性恋倾向的女性作家都会雕琢笔下的文字,Woolf的The Wave读起来有一种在鼓浪屿听海涛击石般钢琴弹奏的美感,在To the lighthouse 中也有类似的韵律美感。她笔下的意识流如同一首流动的诗,相比Henry James 绕成线团一般的语言读起来更为吸引人。Yourcenar的作品读起来有如照耀冰雪的希腊阳光,带人进入那个时代的风华甚至琐碎往事。我想,我始终是向往着那个湮远年代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所以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描述那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而且,两者相比,我还是更喜欢Yourcenar,因为她的作品从西方跨越到东方,她本人的生活也是悠游豁达的。所以我热爱她的故事和人生。而Woolf虽然气质优雅文字优美,但是最后的精神崩溃未免让人在联想之时心生一丝阴霾。
凑巧的是,Yourcenar曾经因为翻译Woolf的The Wave而与之有过一面之缘,两人曾用寥寥数笔刻画自己对对方的印象。Yourcenar认为Woolf是当代英语造诣最高的四五个作家之一,Woolf则称对方多情,智性,精力充沛。 女人的敏锐让她们的文字牢牢抓住了另一方的特点,倒是文学史上的一件趣事。
《哈德良回忆录》摘录:
纤小的灵魂,温柔而飘忽的灵魂,我躯体的伙伴,我躯体的客人,你将下到这些苍白丶冷酷和光秃的地方,将不得不放弃昔日的游戏。稍等片刻,让我们一起看看熟悉的海岸,看看我们肯定再也看不到的所有东西...........让我们尽可能地睁大眼睛步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