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非暴力沟通》作者:[美] 马歇尔卢森堡
豆瓣评分:8.4分
又是一本买了挺久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呢?认真回忆,一方面是看到身边有人读过,说还不错,另一方面是当时刚好因为沟通问题而苦恼,希望寻求专业书籍的帮助。
今天看完这本书,有点遗憾为什么自己不早点看呢。没关系,此时此刻,还是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本对人生很有帮助的书,也迫不及待的想把我的收获分享给你。
1 非暴力沟通的价值观
我一直相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非暴力沟通》作为一本方法论的书籍,肯定是由作者的价值观作为支撑的。
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想要学习这本书里面的沟通方式,最先要搞清楚的其实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作者对沟通这件事的价值观。否则,不论你对其中的方法多么烂熟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你依然学不会非暴力沟通。
那么,作者对沟通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呢?
马歇尔在开篇就写到,人天生是热爱生命,乐于互助的。这句话意味着,他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支持者。他认为每个人的初心都是有爱的,美好的。基于此,非暴力沟通只是打开了爱和理解的密码,而不是创造了爱和理解,因为爱本身存在于人性之中。
嗯,我非常认可作者的价值观。
2 产生暴力沟通的原因
首先来聊聊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人之所以要沟通,是因为有所需求。我想表达我的需求,或者你的需求需要被我所知晓。如果链接彼此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也就无所谓暴力与非暴力了。那么,为什么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还会产生那么多暴力沟通呢?是什么阻碍了人的沟通之桥?
首先,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其次,人表达诉求这件事也没有问题的,因为人有表达的权利;那么,就是人在以某种方式或者载体传递自己诉求的时候,这种方式和载体出了问题。
比如,用道德评判、互相比较、威逼利诱甚至是暴力的方式来作为诉求的载体。这些方式有的时候能满足人的需求,人们就误以为这是有效的沟通方式,然后慢慢的就形成了特有的沟通模式。事实上,以上这些习惯性的、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与我们的天性越来越远,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也不知不觉的对周边的人产生了隐形暴力。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以道德评判或者进行对比来表达诉求的人,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也不必过分自责。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有所觉知,觉知是哪一种认知或者观念让我们使用了暴力沟通。当下一次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代替。这样的多次刻意练习,会慢慢取代原有的沟通方式。
那么,我们什么情况下会不自觉的选择错误的、带有暴力性的载体呢?我认为,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同时我们也常常忽视别人的需求时,就很容易产生暴力沟通。
3 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使用暴力。不要否认这一点。
比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说,邻居家的小孩考上清华多厉害,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名校;当我们指责同事做事情马虎不仔细毫无职业素养的时候,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希望能很好的共同把某件事情完成。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供了四个步骤,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被暴力的载体裹挟。
第一步是观察。
当我们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想要表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开口说,而是冷静的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仔细总结到底是哪些已发生的客观事实让自己想要说些什么。
比如,最近金先生花钱有点多,外加家庭财务情况也并不是很好,我希望他能更理性消费一些。那么我的观察就是,他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钱。但如果我说金先生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则不是观察而是评论了。
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评论。
第二步是感受。
感受是当某些客观事实发生之后,自己本身所带有的情绪加强或者减少了。感受虽然和他人的言行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存在的起因。感受是作为人,本身就存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
比如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我的感受是有点焦虑。焦虑这种元素本身存在于我身上,只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让焦虑表现的更明显而已。
当我们按照上面的方式正确的表达感受的时候,他人不会有太多的抗拒,因为我们表达的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剖析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甚至当我们在感受中示弱的时候,还会让沟通的另一方安静下来,更利于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擅于表达感受,而是把感受放在一种叫做想法或者判断的载体中。比如在没有学习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可能会说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花钱大手大脚。事实上,我用他花钱大手大脚这种想法和判断表达了我的感受,即焦虑,但对方听到的可能只有花钱大手大脚这样的评论了。接下来的对话就是围绕谁花钱大手大脚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