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电影在哥伦布影评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5-01-13 03:03:30

  《在哥伦布》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剧情电影,影片故事情节丰富精彩,引人入胜,关于这部电影,网友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电影在哥伦布影评观后感

  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城市电影,但摄影所流淌的静谧气质乃至故事框架都像极了日本的田园文艺片。场景渲染极度依赖摄影机所对准的符号化的生活经验和灵感。两位主人公的心境看似低沉失落,实际是对未来满怀生机的等待。他们乐此不疲谈论人生意义和建筑精神,于是冰冷的建筑也便有了神性。摄影很美,构图很精致,通过两个人物对建筑学的探讨,描绘了失衡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始终让建筑站在舞台的闪光灯下,几乎吸引观众所有的注意,甚至很难会想起原来电影中还有人物存在。

  这应该是我在本届西宁FIRST影展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的话。《在哥伦布城中》讲述了的一个发生在建筑天堂哥伦布的故事,女孩卡西遇见了归来探望生病父亲的金,两人因建筑结缘,生活也发生了交织,他们也面对着选择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困惑着。该片俨然是导演Kogonada写给鹿特丹这座热爱建筑的城市的一首情歌。我们以为吸引Kogonada的是建筑,他却说吸引他的其实是电影与建筑的关系,我们也能在该片中发掘很多令人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间、自然空间。

  Kogonada其实以《在哥伦布城中》做出了一种尝试:把建筑作为叙事主角来呈现,不仅是从叙事、主题上建筑是驱动元素与内容,相应在画面构图上导演都从新的美学角度来呈现。

  从几乎淹没人物的大景别、凸显建筑的水平线构图、纵深构图等等,既容纳人物,却让建筑、自然环境作为主角来呈现。他并不把自然森林与钢筋丛林对立起来,而是以插花的形式将两者搭配起来在画面中呈现。我们能在影像中感受到人与空间所产生的和谐关系,导演也丰富了建筑作为主角在调度上的可能性。

  在室内的很多画面,导演比较强调纵深感,人物始终掩映在门框、墙壁所连接的竖直线条中,少有面部的特写将观众拉进主角的内心世界,而是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将主角包裹并保护在线条之中。通过直观表达,触及到内在的情感并非东方诗学的要义所在,而导演以这样一种比较冷静的形式制造出距离感,移除太过浓烈的情绪,也将空间审美体验在我们感官上拓展赏味期限。

  Kogonada以舞台式的追光灯供奉着哥伦布城中的建筑群,它们始终头戴主角光环,而卡西与金则常站在逆光、灰暗的位置探讨建筑的治愈功能与糟糕的生活,人物正面几乎没有补光;偶有侧面机位所摄的画面加入,卡西与金才拥有些许强调轮廓的侧光。

  很多时候他都让两位主角站在建筑面前,建筑既是联系着卡西与金的绑带,也是金喜爱却逃避、卡西热爱却难以触及之物。Kogonada拥有韩裔背景,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卡西身上体现的便是一种伴随在母亲身边不远行的思维。她热爱建筑,选择留驻在哥伦布城中,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使用。导演说这是她自己认为作为女儿所必需承担的责任。她也或许在自我质疑吧,逃避未来,离她的梦想愈近则愈恐惧自己是否能实现、是否能适应新的空间。

  而金却认为父亲是禁锢他的锁链与羁绊,与父亲联系起来的建筑自然成为他不愿面对的事物。他选择迁徙,逃避过去,离父亲越近却越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他激励凯西的过程,同样也是自己释然的过程。

  《在哥伦布城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干净惬意,精致考究,导演在其中安置了不少事物,但始终拥有秩序的排列;光线轻柔,不饱和不抢眼;形式上的美并没有淹没画面内部、文本的表达力,两者结合起来构筑了一种不费劲不功利的无为之美。

  这是一部关于空间的电影,即使在闭目的黑暗中仍能感受到那种安宁静谧,超越语言的美。

  在东方文化的审美语境当中,逻辑是失落的。这种线性思维的失语,直接导致传统文学叙事中对因果关系捕捉的大量缺位,以及「触景生情」式着墨的广泛运用。而美籍韩裔的Kogonada,作为一位崇拜小津安二郎、浸润在东方思维中成长的导演,自觉地通过大量的空镜头,将「建筑麦加」哥伦布城中鳞次栉比的建筑巡礼式罗列,作为人物潜在关系的注解。恰如《诗》六义中的「比」建筑和人物反常地颠倒了表喻的主客体关系,环境成为角色内心的外化,故事背景成为了故事主角。

  「在某种事物的包围下长大,却司空见惯」,如果将对建筑的理解不止停留在作为生活环境的具象场景,便能发现对建筑学一窍不通也并不关心的Jin在与Casey的对话中已然点明了这一关系。设计非对称而和谐的第一教堂作为Jin(男主)与父亲失衡却平稳关系的写照,是诗歌语言跨越影像,与作为文本的建筑接洽的第一个节点。

  第一教堂的设计语言是全片的题眼

  诗歌语言跨越影像与文本接洽的第二个节点,是Casey向Jin阐释银行作为她第二最爱建筑的桥段:Casey沉醉于对银行建筑语言的读解,恰如影迷们迷恋于影片的阐释、而忽略了影像真正的欣赏价值在于对观众情绪的诱发Jin将Casey打断并将话题引导至建筑对人的触动,一是再度点明建筑-角色(女主)的对应关系;二是提醒观众不要本末倒置是导演Kogonada身在局外,作为一个混剪作者对反阐释的强调。

  除去这个场景,影片中还存在着大量运用镜面构建多层次空间的案例

  这个场景的另一个有趣之处,是通过镜面对空间多层次的呈现打破了角色的「表」与「里」。镜像倒映真相,观众经由Casey与Jin为中介去观看建筑物,也被建筑本身的倒映而经由物「观看」自身,达成了双向的审视,一来昭示建筑-角色的呼应;二来完成了前文反阐释的批判(之后Jin的台词「失去探索精神,不断复述珍闻轶事成为琐碎的统治者」即是印证);三则由建筑物语进阶为空间物语,指涉Casey与Jin互为镜像的对照关系。依然是「以外物明人事」的「比」的修辞。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 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 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作为《在哥伦布》中出现的高频词汇,「现代主义」既是哥伦布城建筑的主体风格,也是经由建筑相互结识的Casey与Jin的内心观照、是Kogonada在电影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

  全片矛盾的第一个爆发点,是Jin与Casey各自针对对方家庭观念而发生的争执。Jin对重病父亲治愈的消极态度,并非对父子亲情的否决拒绝用抓马的方式表达悲痛,对「伦理」视而不见的残忍正是生于韩国重家庭、重宗族联结的传统环境下,Jin「现代主义」式的、对主流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反叛。

  而联系Casey对自己家庭过往经历的陈述,完全可以将她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迷恋归结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口欲滞留作为「传统」的代表,完整家庭的缺位导致她对行为上对亲情徒劳的维护,并与Jin产生争执内心却向往能够真正摆脱情感/血缘的束缚,从而迈向「现代」当她一次又一次遭受到来自母亲十足「现代性」的冷暴力逃避她的电话与接送(Casey坚持使用功能机本身也是对「现代性」的抗争)终于放弃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摇摆,选择就读纽黑文大学的机会迈入「现代」(建筑/环境)的怀抱。

  由此可以发现,随着《在哥伦布》内容范围的延展,诗歌的语言、建筑的语言反而愈发紧密地渗透到了影像的叙述中,最终完成了从混沌到纯粹的聚集。「电影的艺术工作就在于能从这些纯粹的碎片中体现出这种不纯性,一种从基本的不纯性中摆脱出来的纯粹性。因此我说电影是一次提纯,是一项提纯的工作。 ( 阿兰巴迪欧 )」在对电影这项不纯艺术的创作中,Kogonada完成了一次良好的、提纯的尝试。

  ps:半夜看完电影有感而发,第二天不用上班于是决定久违地写篇长评。结果一来太久没写手生二来越写越想睡后篇行文难免逻辑遗漏重重辞不达意不想改了就这样吧

标签: 变色龙 读后感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