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方之老师小说《朱八家的鸡或陈四家的羊》有感
孙老师的小说耐读。耐得住咀而嚼之,感而叹之,再而三之。
越来越老到的原汁原味的土腥气,越来越凝练的孙方之式思想体系,越来越辣的孙方之式语言。读过孙老师所有的著作,或纵横开阖,或细致入微,或嬉笑怒骂,亦庄仪谐,酣畅淋漓。很多人说孙老师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像《牛黄》、《梦奸》等等,可是读过这篇新作《朱八家的鸡或陈四家的羊》,忽然对孙老师的“故事”有了新的理解。所谓故事,有很多种解释,指旧事、旧业、花样等等,还指叙事性文学中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又称为故事情节,再一个就是指文学题材的一种。忽然觉得,孙老师他不是在编故事,他是在记事,用他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整理旧事,又写成故事,那些他自己经历过,听过,看过、深思过的旧事。
眼前的这个《朱八家的鸡或陈四家的羊》,是一些不太旧的事,因为这种事曾经发生也肯定会一直继续发生着,我们肯定听到过,甚至唏嘘过,然后不了了之。你看,朱八家的鸡或陈四家的羊,一个不是题目的题目,分明就是村旮旯饭桌上炕头上的家长里短,半夜里扔过墙头的鸡,河滩上一溜排开的被闹杀的羊煮的羊肉汤;送花生油的,直接送钱买选票的,甚至买黑打仗的,东郭西庄南村北店,都理所当然地在孙老师的笔下沸沸扬扬又有条不紊地粉墨登场。然而,就是这些貌似八卦的家长里短和荒唐的闹剧,恰恰赤裸裸地再现出了当今农村改革的一个严肃的时代问题。所以,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六十只羊pk六万只鸡的幽默和闹剧,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了。
孙老师是爱憎分明的,而且大有愈来弥甚之势。反映在他的文字的每一个角色,都体现着鲜明的个性与共性的绝对统一。朱元璋可以是张元璋李元璋,陈友谅可以是孙友谅王友谅,以及围绕在他俩周围的群体,蹭吃蹭喝的“五个一”吴世飞,九门提督张公公,大模大样道貌岸然的张书记。孙老师当过官,官不大,看得多就罢了,但他看得透。他一定看到听到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嘴脸,很荣幸,他们成了这篇小说的原型。当然,孙老师更见到了许多个孙志国,百事忙,任劳任怨,甘心做拉磨的驴。但却有一点,容不下眼里有半粒沙子,着急了依然会跳脚骂娘,在用心叵测面前,楞是拿出了一张血烙的手印。我想孙老师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一定热血沸腾,一定想到了党性,一定爱啥了着急了也会二杆子的孙志国们。
公道的是人心,不改的是规律,今天的羊倌陈友谅终于战胜了土皇帝朱元璋,这是公道,然而唤起这个公道未必就轻而易举。不合理的规律也终要被打破,貌似气势汹汹的庞然大物,却是抵不住一根麦芒的攻击的气球,并且,有多少这样的庞然大物依然在气势汹汹着。这已不是作者的幽默,而是作者心中最深切的痛了。
孙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说以前我是在为我自己而写,那么我的现在和以后,将努力为我的家乡为我的父老乡亲而写作,为整个农民兄弟们去写作”。农民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问题,这篇小说,孙老师以他贯有的幽默文笔,一改往日半荒诞半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纯粹以现实主义的白描切入主题,直面社会。这是一篇充满讽喻小说,但却更像一篇犀利的报告文学,作者像一个浑身蓄满了力量的农民,扛着鏳明瓦亮的锄头,展望在希望的田野,然后狠狠地往手心里啐了两口唾沫,高举起锄头,毅然地掘入了正在侵蚀着这片黑土地的罪恶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