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活跃”读后感
午休时刻,随手抽出了书架上的一本杂志,随手翻到了“过度活跃”一文,本想着用几个短文蓄养睡意的,没曾想,却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故事的主人公阿达是个“无心向学、玩世不恭、游手好闲的浪子”,但多年以后作者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然成为了非常成功的人士。
提到阿达,作者说,“他的确顽皮,精力过人,安静的时间没法超过10分钟。这样的一个小男孩不仅是老师的噩梦也是家长的噩梦”。在实在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家长只好“责任外判”,把孩子送到了美国。美国的教育体制给了阿达更多的自由。“他更贪玩了”,整个中学期间都是在足球、篮球、棒球、冰球场上或钓鱼和滑雪中度过的。玩让他几乎跟大学无缘,几经努力最终才总算接到了一个不知名大学的通知书。按说进了大学该知道努力了吧,他却发现大学比中学更好玩,他整天漫无目的的在喜欢的课程和项目中穿梭,在大一一待就三年,几乎成了“永远”的留级生。毕业那年,在先前是同学,现在早已研究生毕业的师兄的邀请下,他去一家世界知名的网络公司竞聘网站负责人一职。在众多名牌大学生和专业人士他居然是唯一的被录用的那个。我们会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是其实跟这个机构的聘任理念不无有关系,因为“面试的问题与IT、计算机毫无关系,全是日常生活,例如上周足球比赛的比分、某部新片的上映时间等等。阿达玩心四起,在试卷上加入了自己对各队的分析,甚至6小时前在汽车旅馆追看电视直播的感受。”于是,阿达被雇用了。因为“这份工作需要的,正是兴趣广泛的通才。”“这无疑是一份dream job,除了高薪,还给了阿达做喜欢的事情的空间。阿达感叹,在那里工作的两年,收获比大学5年还要多。”多年后,阿达效力于香港某电视台,成为了在网络中回放影视节目的策划和促成人。我们才得以再也不用担心错过了喜爱的电视节目。
作者说眼前的阿达一改以前的形象,“表现得知识广博、充满活力、易于沟通、和有强烈的好奇心。”真的可以说,他的成功是极强的好奇心和无限的精力的结果。
作者还好奇,阿达会有个怎样的孩子?阿达却极力的摆手,连连说不敢不敢,不敢要孩子呢!原来他八岁的侄子亦是“过度的活跃”, 被老师要求就医,每日吃药,方可上课。
作者由衷地发出了“同样‘过度活跃’的儿童,出去的成了人才,留下的,要吃药。这真是教育的悲哀”的感叹。
由此,我想,一个过分活跃的孩子,常常会成为老师的噩梦。他们精力旺盛却不用在学习上,他们学习漫不经心,却很容易把注意力用到我们认为并不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上。他们常常比较冲动,比较难于控制自己情绪,因此常常搅得班级乱成一团。对于这样的“害群之马”,老师常常要拿出比好学生多好几倍的努力,而常常换回的却依然是老师的焦头烂额。哪个班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学生可不就是老师的噩梦嘛!但是体制的不同,用人观念的不同,教育的结果竟是何其的迥异啊!这又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呢?
就像那么多的笨小孩,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芬奇、毕加索等等,他们的童年都曾是学习上的问题孩子,但是多年后却成为了世界的巨人、才子,他们的华丽转身,都是成就于怎样的教师和教育呢?真是太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