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从书中的一些事例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也让我深受启发。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谈谈我在教学中出现的一现状及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通过这段话我深刻反思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行为,根本就没做到这些,也没有蹲下身来和孩子们做朋友。对于他们做错了事也只是一味的批评,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孩子们为啥会去犯那样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可是又有多少老师做到了呢?我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下定决心也要一点一点的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愿意主动的跟我交流,愿意把自己的开心或难过的事和我分享。我也将会肯定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不轻言放弃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我将用心去感化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从一些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我在教学中,总感觉孩子不懂,我总是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孩子,从不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习惯了等现成答案,不在开动脑筋。我知道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打破我之前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这样做应该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孩子们还不会"这种情况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这样才更容易发现孩子们薄弱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孩子们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看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句话时,我瞬间都想到了班上的一些孩子在注意力这一块做的不好,这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情绪高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想要让孩子们注意力强,就需要老师课下下功夫,思考在每一节课中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把握孩子们注意力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朝着这一方面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还是要努力朝着这方面去做。尽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孩子个人,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同时还要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来。我还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上面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想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将在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我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往往花在后进生身上的时间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显著的,甚至毫无进展,于是我开始怀疑后进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无济于事。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认识到“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平时,我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采用多抄写,多读的方法。现在,从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得到启发,我们要注重训练后进生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这本书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说的何其中肯,“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老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
老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老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后进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读过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走进了转化后进生的一座象牙塔,只从知识表层去改善,没有从学生的内心出发,用一种平等甚至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而这也就似乎决定我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我们应该用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赞美他,给他多一点的关怀,给他多一点的自信,用爱去转化每一位后进生。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