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自己不是特别喜欢诗词之人。在知道的不多的词人里面,比较喜欢李清照、晏殊、柳永等,喜欢他们婉约细腻的风格,喜欢他们笔下缠绵含蓄的情感。至于豪放派,独欣赏一人,是一个如风般清朗、飘逸、豪爽、大气的男子,他就是让我们读了千年的大文豪苏东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虎虎生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豁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逸怀浩气东坡,以他令人眩目的才气,让每一个阅读他的人为之倾倒。但我对这个人物,真的还知之甚少,直到我读完余秋雨的《东坡突围》。
余秋雨的文字,是有很强的穿透力的。它不但能穿透人的筋骨,直接透视到你的灵魂,更能穿透时间与空间之墙,去触摸到那些最久远被人束之高阁的历史陈结。《东坡突围》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走进了我的视野。初读题目,脑中满是疑惑,一介文人雅士,难道被遣送边疆,参与作战?否则何来突围?在这样的迷惑中,也许更容易一头钻进他的文字中去。在一气呵成之后,谜底终于揭开了。不是战场上的突围,却比战场的突围,更激烈,更残酷,更硝烟弥漫。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突围。当他伤痕累累披枷戴锁满身疲惫的走向黄州的时候,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正在完成一次载入史册的伟大突围。黄州,是他的流放地,也是他突围的最终归宿。他突破了重重包围圈,正一步步步履沉重的走向黄州。但此时,他仍然困惑,此次获罪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他百思不得其解,是的,以他的善良以他的真诚以他的纯洁以他的不知变通,他怎么会解得其中滋味?而他的不得其解,又让我们读者心中满布阴霾更加沉重。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旷世奇才害了他。他的才华实在是太出色、太响亮,他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于是,他引起一部分人的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的糟蹋,在这场可耻的文化围攻中,涌现了那么多品性低劣的文人墨客,可对于这一切,他几乎毫无防范,毫无任何思想准备。我堂堂苏东坡,为人清白坦诚,日月可鉴,我只知毕显才华而已,我没有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我没有危害到任何人的前途,怎么就会招致这么多人痛恨以至陷害?
可是,他实在是太耀眼了,他发出的光芒,迷了周围很多人的双眼,也迷失了他们的灵魂。正如苏辙说的那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到黄州以后,连最好的朋友,也几乎与他失去了联系。于是,他便整日孤独着。在孤独中,他一次次与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这一次次的对话,终于让他顿悟,是的,我太出众了,我太外露了,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内心的自省,让他脱胎换骨,对灵魂的拷问,让他一点点走向空灵。
风,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下,我想这句话用来概括东坡的一生,再恰当不过了。黄州的思索,让他真的成熟内敛起来。没有沉沦,没有消极,没有悲观,有的是对人生更加理性的执著。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年轻有为俊朗潇洒的周喻,他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但即使如此,他仍然豁达豪气,他认为无论多么风流的人物,必将随大江的东流,而徒留历史,所以,他看淡一切,对人生依然积极向上。因为他的这份成熟,我们后人得以欣赏到他的千古不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
感谢乌台诗案,感谢那些小人,感谢那场灾难,让这个有着风的血骨的男子,能真正的面对一切,把他生命中最轻灵的一面,展示在后人面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固然寒冷,可当灵魂冲破层层的阻拦,并且抵御住了刻骨的艰辛,让苦难衍生为一生的财富,高处,只能让我们仰视。苏东坡,你一定也感受到了这所有的一切,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