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些事,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才有了不简单的味道。
那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蒋勋、龙应台、林清玄等大师的名作——《山川岁月长》。读后颇有感慨,因而写下此文。
在这本书里有这样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首先是蒋勋的《无关岁月》。文章讲述了作者儿时与母亲过年时的情景。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准备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还和当地妇人学做发粿和闵式年糕,为过年做了许多准备。在当时台湾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能这样精心为过年准备,实在令人钦佩。在兴奋与忙碌中也夹杂着许多的禁忌。作者儿时不十分懂,长大以后又觉得有些琐碎,现在回想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再后又记叙了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母亲蒸馒头,作者跪叩祖宗神位和领压岁钱等事。这不禁也让我想起了我童年时过年的那番热闹场景。
那时的除夕才真叫人怀念。除夕一大早一家人各自就开始忙碌着:贴春联,买菜,打扫屋子,做饭......到了晚上,一家人齐聚一堂。吃饭前,要先祭拜祖宗和灶神。吃饭时,你一句,我一句,其乐融融。但是现在,年味渐渐地变淡了。除夕当天,父母还要加班,独留我一人落个清静。到了晚上自己就去亲戚家共度除夕。政府为了加强环境的保护,城市里禁止燃放烟火,这便使我的世界更加安静。如此一来,过年还不如平时那般快乐呢!
其次是吴晟《不如相忘》。作者写自己有一次代表任教学校来到厝骨塔进行公祭。公祭仪式十分简单,公祭完后大家也便散了。这就让作者不解,大家都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进行祭奠的。作者因此又想起了因车祸而去世的父亲,一次问母亲是否要祭拜父亲,母亲只回复道:“不去拜也罢,我死后你们也不用来拜我。”作者猜想母亲恐怕让自己徒增悲伤,便说不如彼此相忘。以前的清明节,我也会和我的家人去扫墓祭祖。小时候的我不懂得祭祖的意义,一路上欢歌笑语。可是,当我渐渐懂事时,已无法再去扫墓,至少现在。现在每逢清明节那三天的假期,仅仅就是待在家里看看书,又看看手机,再出去走走,如此罢了!
回顾人生,这些人,那些事,几番出入,才发现深刻的记忆、强烈的情感,从不因时间而流损。那些在当时还体会不到什么味道的东西,到后来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的时候,也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风味。时间愈久,其味道也就愈加淳厚。这本书里面还有许多名家记叙的往昔之事,留待着我们用长长的人生去细细品味。(周天宇)
“怀念过往,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
散文集注定是淡然恬静,磨练人心的,但我也早已过了看郭敬明、安妮宝贝哭得泪流满面的年纪,捧起这本封面是墨绿与浅绿交替的小书,虽轻,其价值却重。
初读时,只觉这篇文章短小精美,清新的文字唤起我对自然的悸动。那些生动而有趣的记事,如赖床或是澡堂春秋,往往能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抑或是稻菜流年和地上岁月,将我零落的儿时思绪串联起来,恍然一惊,发现岁月真是长,像流水一样悠远。
我不禁再读,像孩子追着一根快要飞走的风筝线,踉踉跄跄地闯进了林清玄先生漫步的小海岛,他用宁静的语调向我赞美海的儿女:“要知道海洋的故事,就要和海的儿女做朋友”;我忽又飞到龙应台的书房窗旁,见她眉头紧锁,眼中透射出能够穿透历史的犀利目光,写下对百年的思索;我又被那宿命似的神秘呼唤所吸引,遇见最后的狩猎,那个凄美迷离的梦......
这一篇篇山川河流的文章,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它不再是一把骇人的“杀猪刀”,而是静谧的走,从时光的齿轮里走,从茂密的树冠上走,从田间地头走到一座安静的城市。这使我终于相信:人类的来处一定是刀耕火种,人类的归处一定是田园牧歌。在这里,岁月似乎静止,它温柔静美,与你缱绻耳语,将每分每秒都拉长了,将自己曼妙的自然身躯,或是生活里柴米油盐的温馨都带到我的眼前,心如止水的感觉不过如此。
鲁迅曾言:“远方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与我有关。”个人认为,《山川岁月长的》的意义便是让流连都市的人们脚步放慢点,关注眼前的人和事,感受人情,体味平庸人生中的苦与甜。然而,如今的人们口中颂着“诗意与远方”,心中所想似乎不然,拜金主义当道,虚假文艺流行,世界变化的速度使人瞠目,那些主张“大隐于世”的人们已成为旁人眼中的异类。然而,来自山川湖海的人最终都要有个昼夜厨房与爱的归宿,区别只在于早晚,无可厚非。也不是让我们学会对残酷的世界去妥协着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愿自己的余生怀揣着无限乐趣,去体验这个世界美好的那一面,每一分每一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枝头腊梅花又开,月亮仍是亘古不变的做好卫星的职责,注视地球的变迁。而在这天地之间行走的我们,更应怀揣感恩之心去面对世界的馈赠;感谢岁月给予我们磨难与温柔,让我们怀念漫漫往事,体验平淡当下,灿烂未来。正如三毛所言:“在有限的空间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这是一篇献给山川与岁月的信,用长长的人生慢慢地拆。若想岁月饶人,便敬重生命,对它保持着敬与爱。《山川岁月长》,期望与君共读。(黄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