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读后感
女儿三周岁半了,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虽然自己是个教师,但在有关子女教育的知识储备上似乎使一片空白,为此,我有些担心,担心由于自己的准备不足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在这方面我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教训的。
暑假里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给她报了一个早教班(幼儿园过渡班),为期近两个月,孩子刚入学的第一天,很兴奋,上学的路上情绪比较高涨,进学校的门后立即被玲琅满目的玩具吸引,我离开的时候他竟然没有哭闹,后来听老师说,中午吃饭和午休的时候哭闹的比较厉害,一直喊着:我要回家,最后是老师抱着哄着才略微午睡了一会,下午去接时,情绪还比较好。
第二天,孩子早上起得早,早饭也不要吃,也不愿去上学了,提起上学就哭闹。孩子的奶奶在一旁很是心疼:今天就不要上学了吧。我说:这怎么行,不能养成动不动就不去上学的习惯,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总是会有的。由于我赶着去上班,最后是让她奶奶陪着她同邻居的小哥哥(两人相差半岁,在同一个早教中心)一起去的,据说她奶奶离开学校的时候也是要哭闹的,下午我去接的时候,老师反映,吃饭、睡觉都比昨天好一些了。
第三天,情况更好一些,下午去接她的时候,她还不太愿意走,还要在那玩一会。如此一个星期后,情况基本稳定,老师让我们下午晚一点去接她了。
一个半月过去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孩子比以前胆量要大一些了,以前遇到年长的人与她说话,她都不回答的,现在竟能勇敢对答了。在学校学的儿歌等也高兴回来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了,我们都觉得进步很大。后来有一天,在学校出鼻血了(这段时间出过几次鼻血,原因是鼻子发炎),她妈妈中午赶去把她接出来,并带她到外面玩了一下午。第二天正好是周末,我们带她到嘉兴武警医院去看了一下医生,并顺便在嘉兴玩了一会。到下周一的时候,我送她去上学,从家出发时,情绪还很好,但在我离开学校时,她开始哭闹了。到周二的时候,都不高兴出门了,夫妻两个哄着她才到学校,我们离开学校时又是一阵哭闹,但据老师反映,家长离开几分钟后就能平静下来,而且下午去接她回家时,她还不愿意离开。我们一开始以为是因为鼻子出血,导致了恐慌,所以才不愿意去学校,或是与同学有矛盾了,或是被老师批评了,但经过跟孩子沟通了,孩子都否认了,但说不出为什么不愿以上学去了。我又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带她出去玩了两次,让她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不用上学,爸爸妈妈就会带她去玩了。
这样一直到周五,又是哄着到学校门口,她竟不愿意下车了,强行把她抱下车,她竟赖到地上了,还在地上打滚。我当时那个气呀,狠狠地一记巴掌打在了她的屁股上,自己的手都感觉痛,可想而知打得不轻。真叫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在离开孩子学校后,我就后悔:我怎么就这么沉不住气呢?怎么就没能好好的控制住自己呢?其实在此之前我就内心有要求过自己一定要有耐心,课遇到事情却还是显得急躁、粗暴。我又在思考,孩子这样情况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后来在于老师的沟通中了解到这叫幼儿的分离综合症,我上网了解了这个名词,简单说就是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是产生的焦虑心理。这种情况还有时会反复。这是我猜明白,原来孩子本来已经基本克服这种焦虑心理,但因为出鼻血一事再次强化了孩子这种焦虑。而我没能及时了解这情况,却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这对孩子的心理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通过加强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减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强化孩子在学校的愉悦感受,才有可能缓解这种焦虑心理。
这时的我急切地感受到自身需要加强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再不学习,我就没法胜任孩子的教育了。
在学校的图书馆,我找到了孙云晓先生所著《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一书,并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该书非常全面地介绍了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注意事项、教育方法,让我茅舍顿开。该书具体到孩子在各年龄段注意哪些方面的教育,具体的操作方法,给家长的一些建议,都非常实用。在书中,孙先生谈到孩子自信心、爱心、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的德智体的顺序应该改为体德智,阅读习惯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书中详实的事例,发人深省,推荐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完全可以作为家长和老师经常翻看的教育指导工具书。
通过该书的学习,我认识到,女儿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重在培养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如大小便的自理,饭前便后洗手,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学会与同伴友善相处,懂得分享。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弟子规来引导他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导、激发她阅读的兴趣。还有很多在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处理方法,都可以成为我教育方法的储备,我只需要经常翻翻,我就能提前准备,遇事而不至于仓促无措。当然我更认识到自身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很多很多的不足,如经常用一种命令式的语气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对孩子的一些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没能及时加以利用。
接下来的生活中,我认识到自己还需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尽可能少走弯路。此外,这些知识、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学校中对学生的教育中来。这样的一举多得,让我感受到学习给我带来的巨大收获。感谢阅读,我将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