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清明节前给我们布置了个“作业”——为西南旱灾的灾民捐钱。我不想向爸爸妈妈要钱,所以就拿出了写稿换来的10元稿费准备捐上。
周二,我刚到班级门口,就看见有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什么。我快速放下书包凑过去听。原来,他们正在说有关捐多捐少的话题。“我捐了100元!”“我比你多,200元!”“哼,都没我多,300元!”“300,算什么,我妈给了我500元呢!”
这时,许多同学也跟着你一嘴我一言地散讲开了。那些比阔的同学,个个神采飞扬,傲慢极了,话语中好像还十分看不起那些钱捐得少的同学。(钱带得少的同学自然就不敢开口说了。)他们似乎并不关心灾区的灾情,只是借募捐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我丝毫没有被这比阔“传染”, 听完了就想走,可不妙!小L一把拉住我的衣襟,好奇地说:“力诺,你捐了多少?”我吞吞吐吐地说:“嗯……10——元。”边上的同学听见了,马上用非常不屑的目光望着我,“咦——这么少呀!”“不会吧,你怎么捐那么少?!”我仍然沉默着,不想搭理他们。
我在心里静静地想:捐钱,不是为了比阔,而是尽力而为地帮助灾民。再说了,他们那些钱有什么好吹的,几乎全是父母给的,而我的那张10元却不同,是我的作文在报上发表后得来的,是我自己赚的。虽然少点,但很有价值。
我真搞不懂,捐钱在他们眼里怎么就变成比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