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 蔡可昕今年中秋,我随爸妈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叔叔婶婶都从城里回来了,一大家的人都聚齐了。小堂弟在城里读小学三年级,平时说话爱用成语,斯文的像个书生,可一到了乡下,便回归了男孩子顽皮的本色,一直在和邻居一个年纪相仿的小男孩赛滑板。两个人一会儿“呼”的一声溜过去,一会儿“嗖”的一声滑过来,身体前后左右潇洒地摆动着,像两条游得欢畅的鱼。午饭的时候,堂弟狼吞虎咽地扫完碗里的饭,立刻跳下凳子,跑向门外。我朝门外一望,又是邻居那个男孩。我打量着他,心里疑惑,乡下的孩子都这样在家呆不住吗?“吃过了吗,浩明?”婶婶招呼着男孩。“嗯。”小男孩乖巧地应了一声,露出甜甜的酒窝。“唉,要是我儿子有他一半懂事就好了。”婶婶感叹道。“是唉,他每天除了读书外还要帮他奶奶做农活,不要看他小小年纪,能干着呢!”爷爷赞许道。“哦?他爸妈不干活吗?怎么让小孩儿这么辛苦?”我忍不住问。“父母去外地打工了,他和他奶奶两个人生活。”爷爷说,“村里的小学校搬走了,他奶奶每天要骑三轮车,走上5公里的路送他到镇上小学读书,一年见不着几次父母……”干净整洁的衣服,玩滑板的潇洒动作,脸上洋溢着的天真笑容,根本看不出他还承担着超越年龄的田间农活。堂弟喊他进屋看电视,他只是愣愣地站在门口,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看着屋里的这一大家人,他的眼里透出一丝羡慕,他有多久没和爸妈一起吃饭了?我不禁为他难过起来。他只是广大有着类似家庭背景的农村孩子中的一个。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守着爷爷奶奶度过童年时光,与城市孩子相比,少了多少欢笑、游戏和父爱母爱,而又多了多少不该由他们背负的生活负担!庆幸的是,邻居的孩子仍拥有童年的快乐,而更多的孩子呢?他们可能因为缺少父母关爱而致心灵得不到健康发育,可能因为长期和老人生活而接触不到新鲜的事物,可能因为孤单而产生性格障碍,甚至自闭、厌学等心理问题。跟父母一起进城,在父母身边读书,也许是这些孩子的梦想吧?不得不承认,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个难题。早些年,留守儿童常常因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学校不接受外地户籍学生而困扰,好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弟小学”在一座座大城市出现。一定程度地平衡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可比起现实的需求来,代表着城乡教育差距的天平只是刚刚稍显“乡村”这边添加了一点砝码。“民工子弟小学”办学设施差、师资水平不够高、学校数量少等问题,仍使天平的平衡始终处于一个渴望不可及的遥远的理想状态。我想,努力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不论到达“平衡”的路途有多远,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永不停步。在眼下,“平衡”这一动作的进行时最为重要,比如增加城乡义务教育拨款,在城市为“民工子弟小学”的设立开辟绿色通道,社会捐助学校建设,鼓励大学生进行支教服务,降低民工子女入学门槛……今夜,团圆之夜,同一轮明月下的那个小男孩,或许这会儿正坐在门前大树下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吧?明年的中秋,他能和父母一起在灯下团圆吗?加快实现“平衡”的步伐,让我们一起,为邻居小男孩早一天实现梦想而加油!【点评】由爷爷邻家小男孩入笔,在描写他的种种可爱之后,提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关心的留守儿童问题。更可贵的是,作者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笔端流着真情,心中怀着责任,这是真正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