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海岸,与之相对望,有个邻邦,或许是民族凝聚力与爱国情怀太过膨胀,它总爱把咱们家的文化揉进他们宝贝的文化箱子里,然后贴上“本国制作”的标签。昨天“端午节”进去了,今天“朱元璋”也被改了国籍,诗仙李白挥洒着酒坛子,声嘶力竭曰:“老子不干!”
一个真相,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筹码,另一个真相,不论是喜好“霸权”与“强政”的大洋的另一边还是“感情丰富”的邻邦,他们加之于咱们的“文化侵蚀”可谓是,愈演愈烈。呜呼,民族文化危矣!咱们为什么还是乐呵呵地随波逐流到他们的文化血液里,往深里想,像邯郸学步般,不惜忘记自己原来的走姿,最后就算学会了曼妙的走姿,又能在“邯郸人”的世界里走多久。
中华文化弹指一挥间,虽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精神禁锢下浸染、提炼,但是在现今这个暗潮伏动的世界,它又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借鉴理论。不说文化就算是小小的主题,它都是个多面体,都不能以偏概全地去扼杀,更何况是本民族的文化呢。文化经典诵读,能够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的情境里,去触及那文化的时代之意,那遥远的绝响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宛若奇葩地浮现,“仁”、“中庸”、“德政”,直到而今,它们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奠基。毛主席说过“哪里的禁锢,哪里就有反抗”。相同道理,蛮荒专制的年代里,也会有正义伦理的派生。文化经典之所成为经典,是在于,它的文学价值在历史的辗转中淬取、升华,所有的存在都是有它的意义的。
“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朝代存在久了,如果社会环境和文化伦理没能日渐完善,反而出现越来越多的漏洞,那么它必然灭亡,三分五裂。相反的,分裂久了,总会派生出个雄力伟略能证服天下的人。天下大势如此,文化发展演变亦如此。能够鲜活地真真切切的经典文化应该是能潇洒地在古今间穿梭,所以经典可绝不是没来由的存在。
现今社会本身的功利性,使之文化经典与国人的距离渐行渐远,愈演愈烈的“文化侵蚀”更是把文化经典挟制于阴暗角落,在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在诵读中知行统一,演绎文化经典的深切,才不至于隔靴摇痒,徒劳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