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模仿秀”:沈浩波写《我所见过的大海》我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时候是1995年,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在此之前,“大海”在我心目中几乎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壮观”、“雄伟”、“浩荡”,当然,我还知道它“渺无边际”。关于“大海”的知识,课本上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高考之后,表哥驱车来接我去散心,吉普车从我家一直往东飞驰,我问表哥去哪里,表哥说,去“老蚌港”,他没有解释什么是“老蚌港”,我也没有问。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老蚌港”,表哥指着很远的地方那一道蓝线说:“那就是东海。”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口气极其平淡。可是我想,我看见大海了,应当兴奋才对呀,但我就是兴奋不起来,也许是因为太远了,我甚至根本看不到海水。我几乎有些不大相信,按照课本上告诉我们的知识,大海是和沙滩、贝壳联系在一起的,而我现在只看到黑乎乎的淤泥。海滩上爬满了小螃蟹,比我们平常吃的要小得多,很像大了两号的蜘蛛。我有些兴奋了,光着脚下去捉螃蟹,但表哥很快就制止了我,他说这种蟹根本不好吃。我再一次傻了,我以为大海里的东西肯定都很大,结果却比河沟里的螃蟹还小,我以为螃蟹的滋味是最好吃的,谁知道大海里的螃蟹却不好吃。就这样,我结束了第一次与大海的接触,除了海腥味、淤泥似的海滩和蜘蛛一样的螃蟹,我几乎没有记住其它什么。再后来,就经常能看到大海了,在秦皇岛、大连和番禺。可能是因为已经有过一次不成功接触的缘故,“大海”再也没有让我激动过,在秦皇岛,我享受着阳光和沙滩,以及好吃的皮皮虾,但似乎仅此而已;在大连,我甚至有些厌恶那里的大海,沙滩是人造的,海面很蓝,很平静,竟然有些像假的,像一个人造的大湖,像一片蓝塑料;在番禺,我们在海边吃大排挡,海风吹得我们很舒服,一群诗人模仿着李白的样子朗诵诗歌,大海在夜色中一派平静。我知道诗人们的激情因为自我感动而营造出来的,不是因为“大海”本身,而是因为“坐在大海边上”的心理暗示以及啤酒的作用。是的,我已经见过很多次大海,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壮观”、“雄伟”和“浩荡”。“渺无边际”倒是真的。我很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知道,世上的确还有那样一种野蛮的兽性的“大海”存在,但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大海从来没有与我的生活发生过关系,也许永远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