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回了一趟奶奶家。
一路上坐完火车坐汽车,到了县城我们又换上开往乡村的中巴。这段路是我们平时最不愿走的,一路上都是高低不平的土路,汽车走在上面颠簸的很,虽然只有几十里路程,妈妈每次都的吐好几次。
可是这次从县城出来,一路都是柏油马路。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是不走错了,这是去奶奶家的路吗?”我说了奶奶家村子的名字,妈妈把头扭向窗外,是呀,真有点不太像了,马路两边都是整齐的树木,再往旁边都是长势正旺的庄稼。地里隔不远处还有大棚。我们正在疑惑,坐在我们旁边的阿姨说话了。“你们有两三年没有回来了吧,现在我们这儿变化可大了,就是我常在这儿住的都觉得有点不认得了,现在都是乡乡通油路,过几年村村也能通上油路了。”难怪我们觉得陌生呢。原来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十来分钟就多了。
我们下了车发现奶奶早已等候在路边。奶奶问我妈妈:“这次晕车了没有?”妈妈说:“没有,还觉的时间太短,没有看够呢。”奶奶对我们说:“现在家乡变样了,我怕你们找不到家,才早早等你们了。”听奶奶这么一说我才发现村子里一排排的新房子早已替代了又低又矮的土房子。红红的大瓦房镶着白色的瓷砖。再加上砖院墙。气派多了。房子的周围都种满了各种八瓣梅。有红的、粉的、紫的……各色各样争奇斗艳,真有点儿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跨进奶奶的小院,看见院子里种满了瓜果蔬菜。进了屋爷爷早已摆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奶奶说这都是院子里摘得菜。肉也是村里买的。现在一年四季不愁吃不着新鲜的蔬菜和鲜肉。现在家家接上了自来水,夏天吃院子里的,冬天吃大棚里的。不像原来一年几乎都在吃土豆。说起吃饭,妈妈问我小叔和婶婶咋没回来吃饭,是不又玩去了,爷爷笑着对我们说:“他们现在顾不上不玩了,也不会因为玩麻将而打架了。他们每天忙着侍弄庄稼,现在种大棚一年都有点忙,收入也很高。明年也要盖大房子了。”说话间爷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呀,现在政策好了,家乡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变的更加美好。
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年;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着周围变化,人们见证着家乡的变迁。
我的家乡在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比较落后,爷爷上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艰辛的生活,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家乡,人们的日子才红火起来,家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里的村民春夏秋冬忙个不停,赶着一对毛驴春种、夏播、秋收、冬藏,一年也不就能填满几口人的肚子,要说零花钱,那是不可能的事。父辈们当年,夏天吃一根冰棍也是难上加难,更不要说什么雪糕、可乐等饮料,那就是异想天开的事了。
随着改革的步伐,好日子越来越蜜了,村里的中青年到城市去打工赚钱了,有粉刷楼房的、有修公路的、有开公司的……一年下来总比土里刨到的粮食多。尤其是家乡种的大西瓜,一到上市的季节,广东、广州等商贩络绎不绝,拉动了家乡人的经济发展,有开饭店的、装瓜的、开信息部的,村里人和外地人交流都用普通话了,瞧,一有钱都开上了小轿车了,西装穿得笔直笔直的,真让人羡慕。
想起老家的大炕,多少年来大人小孩挤在一间屋子里,臭脚丫子味还得忍受。可是现在呢?叔伯们都赚来大钱了,屋子大了,窗子亮了,装上了热水器,每天都能冲个热水澡,一间一个大席梦思床,新沙发、液晶电视、可视电话……够有气派的,可把爷爷、奶奶给乐坏了。
以前家里吃水在二里路远的水窖去挑水,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人们安装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扭,就到锅里了,方便极了!洗衣服有水都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可给妈妈减轻了家务负担。
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给老百姓减轻了多少负担,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家乡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三免一补”使孩子们上学不要钱了;“退耕还林”使家乡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了……盼了多少年,奔了多少年,见证变迁,家乡的确变了,老百姓活得有尊严了,我们从内心感谢党,下决心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家乡还会更美好!
家乡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以前,家乡的路是土路,黄黄的,颜色很单调。坑坑洼洼的路一点也不好走,和沥青马路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风一刮,路面上立即尘土飞扬,周围一片黄沙,落在人的身上,于是一个真正的“黄种人”出现了。走路一颠一颠的,下雨后,水坑里的水全部溅到了身上,真是糟糕透了。现在不管你走到哪里,看到的几乎都是沥青马路,到处都是高科技,就比如说吧,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你随便看一看,马路上的车是多之又多,以前的马路上看到车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惊奇,而现在的人们就像看到过街老鼠一样不以为然,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电脑的人家通常都是一些非常富有的人,我们这些穷人只能眼巴巴地盯着看,而现在几乎挨家挨户都有一两台电脑。还有一个事例,那就是以前的人们都用BB机,顶多用“大哥大”,而如今却用上了超薄、触摸屏、拍照等功能的手机,变化真是大呀!
看,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路边的绿化树一排排整齐的立着。听,农家的田园里还不时地传出嬉笑声。农村的民风是淳朴的,别说是做大喜事,就是我过十岁的生日,也热闹非凡,外公外婆除了带来贵重的礼物来贺喜,还带来我意想不到的快乐。村人都夸赞我的亲戚有钱,事实上,我的亲戚没有几个钱,既没有老板,更没有大款,只是他们有一个挣钱的路子,因而出手大方“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新时代这话富有新的内涵。农村环境是优美的,无需环保。然而,随着生意人的引进,制衣厂、制鞋厂,家具厂也相继建立了起来,这样,人口也就相应地密集,菜场就增大了,商店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多,让老农住在乡下有种在城里的感觉。今天家乡的美,并不仅仅指山水田园,还富有新的人文景观。我爱家乡,道不如用我这文章来表达我的情怀。
家乡的变化,让我不得不对改革的钦佩。家乡的变化使我拥有了动力,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宿州市,我家住在环城小区,一下楼,穿过马路,便是公园,环城河流经这座公园。
以前,我们小区里很乱,车子横七竖八的停着,垃圾随处可见。乱极了!公园里的环城河上漂满了垃圾,河水比墨水还黒。臭气薰气,人们一闻到那股气味,不由得捂住鼻子、嘴,加快步伐,走过去。还有几条死鱼漂在水面,公园里一片光秃秃的土地,经常有人在那摆摊,几架破旧的健身器摆在那儿,公园里显得的很荒凉。大街上,车子来回奔驰,从车尾冒出乌黑的车烟,几家工厂的大烟囱不停地冒着黑色的“乌云”,严重地影响空气的质量。
菜市场,小贩们的吆喝声一个比一个大,三轮车停的到处都是,汽车被堵在那儿出不来,大街上还有许多乞丐,地上有很多痰斑,远处的菜市场里几位顾客因为觉得价钱不适,大声争吵起来,甚至互相骂了起来。几个年轻的小贩为抢一个地盘而互相打、骂。学校里操场上到处是小孩,校门外全是家长,互相拥护,大声叫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后来,我转学到了天津,离开了养育我的故土。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是呀,故乡的环境虽不尽如人意,但我仍深深地眷恋它。时隔一年,我终于重返了让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现在的家乡比以前变化可真大啊!小区里,以前的空地种上了树,还有一个小沙池,供儿童娱乐,地上有格外明显的停车界线,又建了2个垃圾池,小区变的美丽极了,我又去了公园,到处是一片碧绿,健身器材全部更新,而且又建了一些新的玩具,如秋千、滑梯、马桩、跷跷板。环城河河水又变得清澈见底,还有不少游人在河里滑船、游泳,水轻轻的托着人们,轻松极了。
小鱼有时给人挠挠脚,舒服极了,工厂的大烟囱也已经被拆了。菜市场,每个小贩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乞丐被人们送到一个工厂投资建造的地方“乞丐之家”,乞丐可以去那里,可以挣钱,受到免费的教育。学校里不再那么乱哄哄,放学时家长在指定的地点接送,规矩极了。我盼望家乡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我爱这美丽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兴化没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是一个物产丰铙的水乡。
听爷爷奶奶们说,以前兴化只有一条大街,就是现在的牌楼路,还有东南西北四条小街。其它都是砖头路、烂泥路,一到雨天,路上都是泥乎乎的,几天也不能干,特别是下雪天,太阳出来雪就化,一到晚上又结冰,烂乎乎的能拖上好几天。现在可好了,再也见不到这些路了,都是一色的水泥路,柏油路,下了雨一会就干了。路也多了好多,什么长安路,英武路、经一路、兴化大道,有的也不记得了,反正好多好多。
还有一个大变化就是城区扩大了好多倍。记得小时候,春暖花开的时节,妈妈骑车带我向南玩时,过了长安大桥再向南就渐渐看见农田闻到油菜花的香味了。现在说是再向南好多,看到的都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片片崭新的小区,还有一座座休闲公园,大型体育馆。
如果说印象最深变化那就是防洪墙。素有“荷叶城”之称的兴化城,四面环水,长期处于“不设防”的状况。每当洪水袭来时,经常出现“车在水中开,船在街上行”的景况。田里的庄稼淹了,养殖的鱼虾也没有了,老百姓苦不堪言。据说92年大水时,连李鹏爷爷也来看望了我们。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兴化市委市政府以环城水系为重点,加快城市滨河绿化,人文景点绿化。市委市市政要求把防洪工程建成老百姓的景观工程,结合防洪工程的建设,充实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个性,把水乡的河建成“流动、生态、安全、文化”的河,一条河就是一个景点,一条河就是一个“水上公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投资3。5亿元、建成长35公里防洪墙、抵御3。5米以上洪水、受益35万人的浩大防洪工程,并依托防洪工程,以运动场地、沿河雕塑、绿化为主,美化、绿化环境,建成了9个百姓“水上公园”。新开园的兴健园、生态观光园、阳山公园与防洪墙紧密相连。防洪墙上的雕刻与公园的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当地百姓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兴化,我可爱的家乡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迈向一个更高层次
岁月如流水,现已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时常听见爷爷、奶奶们讲起这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有时会落下心酸的泪水,有时又听见爽朗的笑声。
从老人们的讲述中,我渐渐明白了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迁。
衣:30年前,谁家穿衣都比较简单,什么样式、什么牌子,没有人讲究,唯一的标准就是结实。我想现在被人们遗弃的尼龙化纤的布料,那时是最受欢迎的了。爸爸、妈妈上学时穿的还是千层底的布鞋,等我上学时穿的就是无颜六色的贝贝鞋,美观舒服,一双又一双。
食:吃粮不愁曾经是爷爷、奶奶最高的奢望。过去我家很穷,有时为了让家人不挨饿,他们还会拿着仅有的一小袋白米去换更多的糟糠。在改革开放前集体统一分配粮食,那时村上人均口粮只有四百多斤,其中小麦仅占三分之一,其它是玉米高梁等杂粮。不光细粮少,就是粗粮也不够吃。由于当时又没有油水,缺副食,费粮食,不勒紧裤腰带就吃不到新粮下来。那时城里人每月有半斤油票,农民只有靠买肥肉、猪油炼点荤油。正因为这样,农民很羡慕城市居民,把农转非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可现在已经反过来了,买肉挑瘦的,没有农民居民的分别。大米白面吃多了,反到想吃玉米面了,于是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叫卖粗粮饼的小商贩。粮食、油不缺了,人倒懒得做饭了。经常找理由,一家人就出去撮一顿。
住:听爷爷说,以前我们家住的房屋主要是土坯,杨木的房架泥屋顶,下雨时屋里会摆满盆子接水。从1990年后,村子里不断出现了砖房。从2000年后,乡上统一规划,一排排白砖红瓦的房屋如雨后春笋排列在马路两旁。如今,为了让我和哥哥上个好学校,我们全家搬到县城。
行:在爷爷、奶奶的年代里,出行主要是步行,到了爸爸、妈妈的年代,出行可以骑自行车。可现在,村村通公交车,既方便又实惠。市区内的“的车”到处可见。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消费在不断出现,比如,通话工具、交通工具、旅游热,都说明中国的变化太大了,真可谓是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