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完《井蛙之志》之后,明白了许多道理。
小井蛙为怕别人说他见识少,孤陋寡闻,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决心在两年内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但它总是今天推明天,只认真地读了一天书,便懒得去读书了。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它的学习计划落空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事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并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俗话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文章中的小井蛙,因各种原因:天黑啦,要与蝌蚪玩啦,要观月亮啦,把学习一个劲的往后推。它的志向很远大,但认为什么事都可以推给明天去做,便不再去认真的学习,只是去想“明天还可以学”,是两年后没有任何的收获……我可不要向它学习。
不错,我们一定要懂得持之以恒,言行一致、“今日事,今日毕”给予我们的道理。我的表哥何晓天,他以前总不爱学习,去年暑假,才过了十几天,我便把《暑假作业》做完了。而他呢?一个字还没动!到了暑假快结束的那几天,我发现表哥的作业本里只做了一张语文的,我十分吃惊,忙问他,他还怎么办,就那么两天了。他说,不要紧,说完便到楼上打电脑去了。那一整天,也没见他动一个字。唉,真不知道后来他怎么把作业做完的,我想一定和累吧。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做一个持之以恒、言行一致、今日事今日毕的好孩子吧!
我是一个小小历史迷,最喜欢看《史记》,它让我在历史故事里畅游,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无穷魅力。一天晚上,我刚做完作业,又偷偷地把《史记》放在桌子上,细细地“品尝”起来。突然,狂风大作,一下子把我的《史记》书向后翻了几页,翻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的最一个故事——《贯高守信》,我看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心想:贯高是谁?他为什么要守信?这些问题都涌上我的心头。这个故事大意是讲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在赵国住了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赵王总服侍刘邦,可是刘邦却对他破口大骂。
贯高是赵国的国相,他见赵王受到污辱,准备杀死刘邦,却没有机会。后来,有人告发了贯高,于是刘邦派人把他抓了起来。在庭上,贯高据理力争,不论怎么严刑拷打,他仍坚持说谋反跟赵王没有关系,从而证实了赵王的清白,赵王得到了赦免,为此刘邦非常欣赏贯高的为人,准备赦免他,贯高却觉得巨子谋害皇上,无脸再回到皇上身边,于心有愧,最后他自杀了。死后贯高以忠义豪气名闻天下。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贯高的为了忠义守信,置生死于度外,让人肃然起敬。
我曾经为无数事情而感动,又时甚至流泪,可唯有一个故事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和感动。那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为了救他妈妈而捐献骨髓的事情。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邵帅。邵帅的家庭很不幸,他1岁时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在外闯荡,好不容易才在北京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幸的是邵帅12岁时,妈妈被确诊患上了急性白血病。邵帅知道妈妈的病情后,他吃不下饭,上课走神,成绩下滑的很厉害,而且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妈妈知道后很自责,但邵帅却说:“这样更好,还能省下学费给妈妈看病。”为了照顾妈妈,他恳求老爷给他办了一年的休学,全心全意地照顾起妈妈的生活起居。医生建议不要让病人吃买的食物,邵帅就每天做好饭菜送到医院给妈妈吃。
一日三餐,每天花一个多小时,换两次车,他就这样不辞辛劳,坚持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等到了骨髓配型的日子。邵帅主动提出要给妈妈捐献骨髓,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配型中除了邵帅外就只有远在国外的小姨配型成功,然而,妈妈的病情突然恶化,必须马上做骨髓移植手术,小姨一时又赶不回来,次此时的邵帅显得特别高兴。他说:“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要用我的骨髓救妈妈。”时间不等人,手术不得不进行。
可信用的是手术很成功,可手术后邵帅的身体虽然很虚弱,但他还是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12岁的我们总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邵帅小小年纪就肩负起了拯救妈妈的责任,邵帅是那么勇敢,那么坚强,那么懂事。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不禁被邵帅的勇敢、坚强和懂事深深地打动了,也对他油然起敬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让我深受感动,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农民伯伯种田是多么的辛苦,粮食来的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到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伯伯还在田里种田那滚滚汗珠像雨水一样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可是有谁知道人们吃的饭菜中,每一粒都有着那农民伯伯辛苦的汗珠呢?有些人竟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把饭菜吃到了一半就倒入垃圾桶中去。
记得我小时候,我吃着面条时,吃到了一半,我就不想吃了,就拿起盘子摇摇晃晃地走到垃圾桶前把一大半的面条倒入了垃圾桶之中去,那时我还兴致勃勃的说没关系。还有些人甚至比我小时候所做的还要严重!竟然一天倒掉一半的粮食,你们是否想过,在别的一些地方的从都还没有粮食吃呢!你们要是节约一点粮食就可以挽救一些生命,让那些没有粮食的人吃上食物。
虽然我小时候是做了一件很过分的事,但是我小时候毕竟年纪小不懂事,长大了也懂事了,不再像以前那么随便的浪费粮食了,你们也应该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甚至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节约粮食吧!不要在让我们浪费粮食了。
我想通过这首诗,你们一定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请你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要让农民伯伯那么辛苦了。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非常使我感动。
工地上,一个男人正用力扛着一包水泥,向施工地点走去。
“铃…”电话声响起,男人用乌黑的脏手揩掉额头的汗水,从沾满白灰的裤子口袋里取出一款老式的翻盖手机,按了一下早已被磨掉漆的接听键。
“喂?”
“喂,爸,是我,小华。”
“小华啊,什么事,你说。”男人脸上绽放出笑容。
儿子小华一直是他的希望,他活下去的意义。
“爸,我开学就初三了,老师说我们即将初三,看我成绩好推荐我去补课。”“补课啊!?”男人心中一黯。春节补课才交了398。“交多少?”
“1400……老师说,这补习老师非常好!”
男人脸色阴沉,用力咬了咬牙,“行,只要你好好学习,交多少都行,大不了爸爸去借钱!”
“谢谢爸爸!”
电话挂断,男人的双眼空洞了,连头顶上落下一块砖,工友们大喊“躲开”都没听到。
砖块狠狠打在男人头上,男人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老海!”工友们上去搀扶起他,看着他头上血如泉涌。
包工头缓缓踱步过来“老海,还能干吗?不能就回去吧。”
男人想到儿子的补习费,挣开工友的搀扶,把脏污的汗衫简陋的包扎好头,又扛起了那包水泥。儿子拿着钱,屁颠屁颠地奔向了网吧,兴奋的对着前台网管说,我充888块Q币。
心里想着“我有了火麒麟看谁还打的过我,哈哈哈!”
可怜的父亲,以为孩子是要补习,为了给他交费甚至不管自己的伤,真不知道那位孩子是怎么想的!!!
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段齑划粥》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范仲淹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身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读书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当饭吃。菜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把这件事称为“断齑划粥”。齑,指的就是咸菜。
范仲淹有个同学,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便送了他很多美食。过了几天,同学发现,他送的食物范仲淹并没有吃,已经放坏了,很不高兴。范仲淹说:“我并非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要是享受了佳肴美食,恐怕将来就吃不得苦了。”
范仲淹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改革弊政的主张。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范仲淹那种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他教育人们只有勤奋好学、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是啊,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在学习上,只有不畏艰苦,才能攀登科学高峰。如果在学习上碰到了困难,就应当迎着困难上!以后,在学习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我最近读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百折不挠,善于总结,汲取教训,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我感动。大禹治水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这个故事讲的是大禹的父亲治水9年,筑起了数不清的防洪堤坝,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治水效果并不显著。舜一气之下罢免了禹父亲的官职,正在舜苦于无人能够治好洪水的时候,大禹主动站了出来,舜想,大禹的父亲治水都失败了,大禹能行吗?抱着怀疑的心态让大禹试试看。而大禹坚定地接过了父亲未完成的使命,带着自己的助手认真分析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苦思冥想治水方法,终于发现堤坝只能短时间挡住洪水,而洪水越积越多,最后会把堤坝挤垮。只有“疏”的方法,才能使洪水顺畅流走,才能起到治理洪水的作用。于是,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祥细观察地形,带领群众凿开了阻挡洪水的大山,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最让我感动是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让我敬佩不已,他百折不挠,公而忘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助人的精神让我感动。这种精神到现在仍然激励着我们,中国人民战胜百年洪水、地震灾害时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我要学大禹做事,更了学大禹做人,认真学习,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人生有无数的感动,无数的伤感,无数的欢乐,无数的酸甜苦辣在我的记忆中徘徊。但令我最感动的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孔融从小就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妈妈常常和我说做人要像孔融一样,可我还不知道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大人们常把他挂在嘴边。现在,我终于知道这个故事中包含的意义了。
有一天,孔融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他们面前,孔融的哥哥们让他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也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难怪大家都在称赞他。
孔融这种品质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再想想我的做法:我常常和弟弟抢零食,没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后,我要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这个小故事让我感动,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我被许许多多的故事所感动,其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它就像天上最引人注目,最璀璨的一颗行星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孔融让梨》,故事讲的是东汉鲁国,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特别懂事。
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孔融正在和哥哥弟弟们玩耍,妈妈买回许多梨放在桌子上让他们吃,孔融来到桌子边,看看桌上的梨便拿了一个最小的,让其他人拿大的,爸爸妈妈见到孔融的行为后很是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如此懂事,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我被这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而在我的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我来到表弟家,便和表弟高兴地玩了起来,中午妈妈回来了给我和表弟买了果冻,那可是表弟的最爱呀!我让表弟先拿,只见表弟拿了一个小果冻吃了起来,我感到有点惊讶,我拿了一个大果冻来到表弟身旁说:“你把这个也吃了吧!”可表弟却说:“哥哥不用了,还是你吃吧!”我听他这么一说就想,表弟可是最爱吃果冻的呀!表弟还比我小一岁呢,却是这么懂得谦让的一个好孩子,我又一次被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互帮互助的人,我也要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